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國際案例 > 自行車救濟會:兩個輪子改善社區(qū)貧窮
自行車救濟會:兩個輪子改善社區(qū)貧窮

2014-05-2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16歲的碧妮在擁有自行車后,終于不用每天步行往返在8公里的家與學校之間了

這種“水牛”牌的自行車十分穩(wěn)固,適于在非洲崎嶇道路上騎行

距離,經常是許多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無法及時就醫(yī)、遠離教育資源,或難以提升生產效率的一大阻礙。自行車的出現,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多大改變?

世界自行車救濟會(World Bicycle Relief)致力于通過自行車來改變非洲各地貧困人們的生活,協(xié)助當地居民突破距離障礙,讓偏遠地區(qū)的醫(yī)療、教育、經濟得到切實發(fā)展,進而改善當地的生活品質與經濟水平。

自行車帶來的距離革命

世界自行車救濟會的成立契機可追溯自2005年南亞大海嘯后的國際賑災行動。當時,全球知名自行車零件公司“速聯(lián)”(SRAM)的共同創(chuàng)辦人弗雷德里克·代伊(F. K. Day)發(fā)起了該救濟會,呼吁自行車行業(yè)為海嘯地區(qū)重建盡一份心力,捐贈近25000輛自行車到斯里蘭卡,作為救援人員代步與居民災后自力更生的交通工具,發(fā)揮了相當大的社會效益。救災行動結束后,代伊通過世界宣明會(World Vision)牽線,將更多的自行車送到了幅員遼闊的非洲大陸,盼能借此改善更多窮人的生活。

自行車救濟會亞洲區(qū)經理鄭永權表示,救濟會在經營上采取“布局全球”的策略,找出全球各地資源的特性后,發(fā)展不同項目。目前組織可分為三部分:美國負責資源整合、建立各地連結;自行車產業(yè)興盛的亞洲負責供應鏈與研發(fā);最前線的協(xié)助工作者、銷售人員、銷售店面、組裝廠等散布各國,在肯尼亞、南非、贊比亞、津巴布韋等地皆設有分部。

探索可持續(xù)商業(yè)模式

創(chuàng)立之初,自行車救濟會屬于純慈善型的非營利組織,主要依賴外部捐贈。2008年適逢金融海嘯,運營團隊開始思索如何讓自行車救濟會發(fā)展得更好,最后結論是:唯有建立一套穩(wěn)定的商業(yè)模式,才能使救濟會達到規(guī)?;c持續(xù)化發(fā)展。

“社會企業(yè)本身就是一個企業(yè)。”鄭永權表示,過去速聯(lián)出產的高價自行車零件的訴求是針對金字塔頂端的高消費族群,現在需要思考“金字塔底層”的創(chuàng)新,從運營模式創(chuàng)新開始改變。因此,救濟會在原先的非營利組織之下,成立了一間名為“水牛”的有限控股公司(Buffalo Bicycle Limited),同時也將“水牛”作為打入非洲市場的品牌名稱。救濟會在非洲當地進行市場調查與行銷后,以高價、耐用、高質量的方式,尋求穩(wěn)定的獲利模式,至2013年底,將捐助及銷售數量都算在內,已有16萬輛救濟會旗下的自行車在南非、贊比亞和津巴布韋等非洲國家的土地上奔馳著。

靠向當地銀行貸款買下救濟會的自行車,一位本來一天只能步行、牽著一兩頭牲畜至市集販賣的農夫,便可在自行車上組裝貨架、承載更多牲畜到市集,增加交易所得;一方面償還貸款、雇用員工進行買賣,擴大營業(yè)規(guī)模。另一個例子是自行車救濟會提供肯尼亞一個玫瑰農場的老板300輛自行車,該老板挑出表現好的員工,為他們支付70%的價錢來購買自行車,其余30%則由員工每個月分期付款。對員工而言,這是農場給予他們的肯定,而他們也會因為騎自行車而更加準時上班,進而提升農場整體生產效率,也能逐漸改變當地整體經濟。

而自行車銷售所得的收益會回饋到救濟會,進而被投資用于教育培訓,培養(yǎng)1000多名非洲當地的自行車組裝、維修技工,在當地創(chuàng)造工作機會,并形成自行車產業(yè)鏈。自行車救濟會也以小額分期貸款方式讓窮人買到可供代步的自行車,讓中小企業(yè)與微型創(chuàng)業(yè)者可“借力使力”,通過交通工具改善生產力以及家庭成員看醫(yī)生、受教育的效率。“我們不只是給他魚吃,也不只是給他釣竿、教釣魚,而是嘗試做到‘讓池塘里有魚’。”鄭永權說道。

到當地發(fā)現實際需要

鄭永權認為,即便擁有多年在自行車產業(yè)工作的經驗,在運作自行車救濟會時仍然遇到許多困難。“這是非常真實的戰(zhàn)場。要做社會企業(yè),一定要讓你的產品跟其他產品有競爭。”他指出,高檔的自行車進入到非洲,定價比中國和印度品牌高昂,但要保證絕對比其他產品有更好的質量,才能克服非洲惡劣的地形。這才是自行車救濟會產品的競爭優(yōu)勢。

他也提到,投身社會企業(yè),應該拋開想要“豐富我們自己”的浪漫心理,意識到當地人的需求,能夠理解他們的感受更為重要。“常聽人說‘答案在當地’——走入現場,真正了解當地需求之后,才能提出相應的對策。”他說。因此,他每年都要到非洲待上一段時間,實地了解他口中所謂“艱困的最前線”的變化與挑戰(zhàn)。

金字塔底層的翻轉

“窮人的發(fā)展比你想象中的慢,必須要有很長的耐心,終其一生都必須想:還有多少需要改善。”鄭永權表示,金字塔底層人口是全世界人口的八成,這群人在生活上有相當大的“需求”,但他們的需求卻不會自動變成“市場”。自行車救濟會希望建立一個跨世代平臺,將非洲龐大的人口轉化為一個需求能夠被滿足的市場。

“量化的數據可以告訴我們已經幫助多少人,但這不是我們的目標,”鄭永權表示,提升當地的經濟環(huán)境是救濟會持續(xù)努力的目標,“我們希望看到金字塔底層的翻轉。”

(據社企流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