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的故事是關于竹子自行車的故事。 我已經在北京生活六年了,但是我最喜歡的是北京的胡同,可以騎著車在胡同里轉悠,早餐買一份油餅。 我在北京擁有的第一輛自行車,是在淘寶上買的捷安特,這是一輛公路自行車,火紅的顏色,捷安特大大的logo印在橫杠上。但我不喜歡這個大logo,讓整輛自行車毫無個性可言,自己騎著到處走就像為捷安特到處打廣告。我就買了一卷黑色的膠帶,把那個logo蓋住。 某天在小區(qū)里轉悠,我發(fā)現(xiàn)小區(qū)里有很多廢舊的自行車,這些自行車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零件都生銹了,被拋棄在小區(qū)的角落里,洛滿了灰。25年前,北京是世界上的自行車大城,但是今天,北京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車墓地。我開始問自己,我能做點什么?如何能讓北京的交通變得更加多元化?答案是,往回退一點。 因此我開始在北京的廢舊集市上收集自行車,并且回收利用它們,把它們的零件拆下來,給它們打磨,再重新上漆,把它們變成新的,于是我有了第一輛不錯的成果。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在北京有很多自行車無法被拯救,它們生銹得太厲害了,所以我開始拿下它們能用的零件。我開始問自己,怎樣才能用不同的材料,把它們重新組裝成一輛新的自行車? 我想到中國有很多竹子,于是做了很多研究和準備。我花了三個月聯(lián)系工廠和專家,再網(wǎng)上找資料、動手嘗試,結果太棒了:我用麻纖維和環(huán)氧樹脂來粘合車架,用廢棄的自行車零件來補充,我發(fā)現(xiàn)用竹子做的自行車很輕、能減震,而且還很好看。幾乎所有人都在問我關于竹子自行車的事情,我很自豪。 于是我開始不停地做竹子自行車,但是我需要了解更多關于竹子這種材料,如何才可以最大化利用這筆大自然的財富,為了安全、實用,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可持續(xù)。 因此我申請了一筆基金去臺灣,那里有幾百年的竹子手工藝歷史,還是世界上竹子的最大產地。于是,帶著我的竹子自行車,開始了臺灣之旅,我去那里學習、去分享。 我和那里的人分享竹子自行車的故事和做法,他們對我做的一切都很感興趣,但同時也指引我正確的方向。當?shù)厝私榻B我找到高雄的傳統(tǒng)竹子手工藝人,他給我演示了竹子作為一種材料有很大的韌性,但同時也能保持它的力量,我參加了南投的工作坊,在那里我看到了竹子手工藝的不同技巧,如何將它彎曲、連接,如何讓它變得更強。 我還去了竹子文化中心,遇見了那里的專家,他們仔細地看了我的竹子自行車,給了我很多建議:他們告訴我最適合我的自行車的竹子類型是什么,告訴我竹子需要生長到什么時候、需要做怎樣的處理,最有效把它們連接一起的方式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他們給了我鼓勵和勇氣,他們讓我繼續(xù)做下去,甚至還提出要給我資助。他們給我資助的竹子至少夠讓我再做25輛竹子自行車。 所以我回到北京,帶著竹子、指導、自信還有鼓勵。不僅要做最好的竹子自行車,還要做更多。 我繼續(xù)做竹子自行車,但同時,也開始見各種人,他們來自各個國家,但都想做自己的竹子自行車,因此我們組成了一個團隊——北京竹子自行車工作坊。 我們一起做竹子自行車的車架設計,一起設計出原型,我們制定出自己的裝備和工具,讓流程變得更標準化、更高效,我們尋找車架所需材料的有效資源,今天我們只要兩天就可以做出一輛自己的竹子自行車。 現(xiàn)在,我們并不想大規(guī)模制造竹子車,我們想教會人們如何做自己的竹子自行車架,我們在胡同里租了一個空間,自己裝修,我們制定了中英文雙語教學,來學習的人只要花一個周末的時間,就能完成一個竹子車架,我們已經有了很多報名者。我們想激發(fā)人們的對話,只有合作、共同努力,對話才能發(fā)生。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以小見大”,這個成語寓意深遠,從小的可以看出大的,這是我對竹子自行車工作坊寄予的期望,通過做一個小小的竹子自行車,參與者可以加入到一場更大的討論當中。他們在動手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交流交通、可持續(xù)的話題,以及這一切對于我們生活的社區(qū)的意義。(據(jù)Kick Star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