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變革時代的公益思考 我們這次年會的主題是記錄、擔當、分享,身處變革的時代,我們?nèi)绾螌W會分享、深刻記錄、怎樣擔當?是我最近一段時間思考的問題。 前不久,我與馬蔚華、王振耀、曹德旺等一行到美國夏威夷參加了東西方慈善論壇,美國公益領(lǐng)域有很多頂級人物參加,讓我真實感受到差距。比如中國的家族基金會往往提及的是做了哪些項目、幫助了哪些地區(qū)。而美國的家族基金會,沒有聽到他們說花了多少錢做事,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位代表講道美國金融危機的時候,基金會借給美國政府500億美元,幫助其渡過了難關(guān)。 在認識上依然存在差距,牛根生是非常成功的企業(yè)家,但他把所有的錢捐贈以后在企業(yè)家群體里面感覺最多的卻是孤獨。當他跟企業(yè)家交流的時候,最擔心別人問為什么把這些錢拿出來做慈善。馬蔚華也講:“做公益比做銀行行長還要累,還要難。”曹德旺送給我他的著作《心若菩提》一書,他就是要告訴美國人,中國的慈善家不是土豪。 3年前,我們有一個代表團去美國伯克利訪問。一位教授講,在美國大家公認的是捐贈者是道德高尚的人。我聽完以后感覺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捐贈者的確是道德高尚的人。3年后的今天,我們想起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到在中國這種認知和西方發(fā)達國家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比如公益領(lǐng)域有很多知名品牌項目,愛心包裹、母親水窖等等,但是公眾可能依然只知道希望工程。我是個跨界的人,既做企業(yè)、媒體,也做公益。我了解到,除了公益圈本身,公益品牌的知名度在外界知曉率并不高,這就有賴于媒體同行的塑造和傳播。 7年前,第一屆新聞年會的時候,我們提到公益的力量是社會進步的三重動力之一,其中還一個就是社會批評和監(jiān)督,也就是媒體的力量。那么,公益怎么跟媒體融合,這點上,公益人要做的還很多。 目前,雖然中國的公益領(lǐng)域和大環(huán)境都與西方有很大差距,但是不是我們做不好呢?我覺得不是。去年我參加北京大學組織的訪學團,印象很深的一個是宏基,另一個是慈濟。這是兩個看似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組織,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管理和文化。 宏基電腦一個最核心的管理理念就是“利他”,他們在制定各項規(guī)章制度、考慮所有問題的時候,都首先想到客戶、員工、媒體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相關(guān)方,他們認為只有把“利他的”東西考慮到位了,企業(yè)自然就做好了。這顯然試用于公益行業(yè)。 而臺灣慈濟慈善事業(yè)基金會借鑒企業(yè)的管理方法成功地運作公益事業(yè),他的管理是什么?用“愛”做管理,用“戒”做制度。慈濟現(xiàn)在在全世界60多個國家有自己的組織和志愿者,他們的分支機構(gòu)每天早上開小會,分享其他地區(qū)志愿者在全世界各地做公益的感受,分享做公益帶來的快樂。這樣不斷地分享營造了慈濟人對慈濟文化的認同感。一個好的組織能有持續(xù)的發(fā)展動力,不是短期、簡單的獎勵就能刺激達成的。 今天這個時代,需要我們從多重角度思考更多的問題,推動公益事業(yè)發(fā)展,需要更多的分享精神、利他思維。希望我們能夠更多的跨界聯(lián)合,融合發(fā)展,為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工作。 (摘自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年會致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