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dǎo)航 | 標題導(dǎo)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分享
   第06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分享
   第07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08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09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10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擔當
   第11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擔當
   第12版:專題
   第13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第七屆中國公益新聞年會召開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分享

第06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分享

第07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08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09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10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擔當

第11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擔當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15年02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分享·記錄·擔當
第七屆中國公益新聞年會召開
變革時代的公益思考

    2月4日,由《公益時報》社、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公益新聞年會在北京召開,在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媒體與個體都被賦予了新的權(quán)利,而公益行業(yè)也因此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本屆年會上,學者、新聞記錄者、公益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們分別從各自角度,詮釋了對主題“分享·記錄·擔當”的理解。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書記潘崗(左圖)及現(xiàn)場觀眾共同揭曉“2014年十大公益新聞”

    《公益時報》現(xiàn)場發(fā)布“影響·2014中國公益100人

    鳳凰周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環(huán)球時報、經(jīng)濟觀察報、中國新聞周刊等獲得“2014年中國傳媒公益推動力獎”

    中央電視臺新聞周刊制片人王力軍、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孫旸、《人民日報》潘躍、《南方都市報》何雪峰、《京華時報》孫雪梅、公益中國徐憲剛等人榮獲“2014年度公益記者”。

    變革時代的公益思考

    我們這次年會的主題是記錄、擔當、分享,身處變革的時代,我們?nèi)绾螌W會分享、深刻記錄、怎樣擔當?是我最近一段時間思考的問題。

    前不久,我與馬蔚華、王振耀、曹德旺等一行到美國夏威夷參加了東西方慈善論壇,美國公益領(lǐng)域有很多頂級人物參加,讓我真實感受到差距。比如中國的家族基金會往往提及的是做了哪些項目、幫助了哪些地區(qū)。而美國的家族基金會,沒有聽到他們說花了多少錢做事,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位代表講道美國金融危機的時候,基金會借給美國政府500億美元,幫助其渡過了難關(guān)。

    在認識上依然存在差距,牛根生是非常成功的企業(yè)家,但他把所有的錢捐贈以后在企業(yè)家群體里面感覺最多的卻是孤獨。當他跟企業(yè)家交流的時候,最擔心別人問為什么把這些錢拿出來做慈善。馬蔚華也講:“做公益比做銀行行長還要累,還要難。”曹德旺送給我他的著作《心若菩提》一書,他就是要告訴美國人,中國的慈善家不是土豪。

    3年前,我們有一個代表團去美國伯克利訪問。一位教授講,在美國大家公認的是捐贈者是道德高尚的人。我聽完以后感覺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捐贈者的確是道德高尚的人。3年后的今天,我們想起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到在中國這種認知和西方發(fā)達國家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比如公益領(lǐng)域有很多知名品牌項目,愛心包裹、母親水窖等等,但是公眾可能依然只知道希望工程。我是個跨界的人,既做企業(yè)、媒體,也做公益。我了解到,除了公益圈本身,公益品牌的知名度在外界知曉率并不高,這就有賴于媒體同行的塑造和傳播。

    7年前,第一屆新聞年會的時候,我們提到公益的力量是社會進步的三重動力之一,其中還一個就是社會批評和監(jiān)督,也就是媒體的力量。那么,公益怎么跟媒體融合,這點上,公益人要做的還很多。

    目前,雖然中國的公益領(lǐng)域和大環(huán)境都與西方有很大差距,但是不是我們做不好呢?我覺得不是。去年我參加北京大學組織的訪學團,印象很深的一個是宏基,另一個是慈濟。這是兩個看似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組織,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管理和文化。

    宏基電腦一個最核心的管理理念就是“利他”,他們在制定各項規(guī)章制度、考慮所有問題的時候,都首先想到客戶、員工、媒體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相關(guān)方,他們認為只有把“利他的”東西考慮到位了,企業(yè)自然就做好了。這顯然試用于公益行業(yè)。  

    而臺灣慈濟慈善事業(yè)基金會借鑒企業(yè)的管理方法成功地運作公益事業(yè),他的管理是什么?用“愛”做管理,用“戒”做制度。慈濟現(xiàn)在在全世界60多個國家有自己的組織和志愿者,他們的分支機構(gòu)每天早上開小會,分享其他地區(qū)志愿者在全世界各地做公益的感受,分享做公益帶來的快樂。這樣不斷地分享營造了慈濟人對慈濟文化的認同感。一個好的組織能有持續(xù)的發(fā)展動力,不是短期、簡單的獎勵就能刺激達成的。

    今天這個時代,需要我們從多重角度思考更多的問題,推動公益事業(yè)發(fā)展,需要更多的分享精神、利他思維。希望我們能夠更多的跨界聯(lián)合,融合發(fā)展,為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工作。

    (摘自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年會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