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分享
   第06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分享
   第07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08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09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10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擔當
   第11版: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擔當
   第12版:專題
   第13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媒體賦權讓“人微不再言輕”
捐贈是因為在分享中獲得生命的意義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分享

第06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分享

第07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08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09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記錄

第10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擔當

第11版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 擔當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5年02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師曾志:
新媒體賦權讓“人微不再言輕”

    在傳統(tǒng)社會人微言輕,但是在今天,在社會關系網絡當中,人微不再言輕。我們可以是利他的、公益的、責任的、擔當的。

    今天借這個機會把我這幾年的思考跟大家做一個分享。今天,媒體是不是等于媒介?一個大的時代,其實不是簡單的一個新和舊之間的轉換,更多的是一種大的社會底層結構的改變。所以媒體受制于體制,受制于制度的約束,但是媒介本身,就是跨越于制度、體制的,它帶來了很多發(fā)展的空間和想象。對于媒體人來講,現在有很多的選擇:你可以做公知、公益、公關,獨立創(chuàng)辦公司。如果我們還是簡單二元劃分媒體的概念,實際上對今天新媒體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的理解就會受到局限。

    其實今天的中國,提出問題,的是好的學者;但是,更好的學者能解決問題;卓越的學者,可能是創(chuàng)造問題的。所以一直以來,我們在研究新媒體,在研究社會變遷的過程當中,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新媒體賦權。

    在這樣的賦權的概念里面,最本質的是對權利本身的認知。多人認為媒體是權力、政府是權力,資本是權力,權力更多是在關系和過程當中實現的,新媒介賦權里面主要是在關系當中、在事件中。傳播在今天有了更深的認識,首先是一種分享,一種記錄,再有就是一種擔當。對我們安平來講,概括成傳播,在傳播當中行動,在行動中改變。

    所以新媒體賦權,比如剛剛看到的“影響2014中國公益100人”,大家可以發(fā)現它是一個跨界、跨行,是多元主體、互相作用的關系網絡。那么在這樣的關系網絡當中,它生產出一種權力,這種權力已經不簡單是社會自上而下的權力,對社會的一種控制,或者對社會運行的一種規(guī)律了。更多的產生了自下而上的權力,然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權力都交匯在公共政策方面。那么在這方面的改變、政策方面的改變,會影響到中國社會的變化。

    新媒體賦權不簡單是我們從道德、倫理、公益、責任這樣的概念上去認知這個社會,更多的新媒體賦權已經影響到我們長久這樣的經濟學的背景,或者是這樣的基礎。傳統(tǒng)的經濟學,更多的是一種社會分工理論的基礎上建構的。但是今天來講,社會的發(fā)展,更多的在社會交往、社會關系當中,作為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fā)展的基礎。這就是今天為什么講跨界、跨行能實現新媒體賦權的最根本的理論方面的解釋。

    下面我們說一下新媒體賦權跟我們每個人有什么樣的關系,我想最重要的是發(fā)生了賦權機制的變化。長久以來,我們這樣的賦權機制都是從組織賦權開始的,但是今天來講,首先是自我賦權,然后你可能獲得一個群體的賦權,最終獲得社會的賦權,然后又能夠回歸到組織賦權,達成社會的變化。在權力概念上來講,我們不要簡單地把社會的地位、你所擁有的資本,或者你所占有的東西看成一種權力的來源,更重要的權力的來源是在多元一直交往過程中產生的。

    權力讓我們思考知識是什么?我們長久以來認為知識就是知識,其實知識本身擁有三種特質。第一是傾聽的能力,第二是做事的能力,第三是處事的能力。對學者也好,對行動者也好,其實在這三個方面,知識能夠賦予我們更多的行動的可能性。

    對于媒體人,我感覺自己是在一個生逢其時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媒體人有更多的發(fā)展空間,新媒體賦權的帶領下,首先如何能夠滿足社會更多的好奇心,當然這里面,大家能夠共同產生好奇心的東西,一定是向上向善的東西。這個社會不缺乏別的,最缺乏的還是方向感,還是缺乏一種引領的東西。

    如何在我們傳媒報道當中,更多找到社會引領的方向的東西呢?我想對我們的思想意識,對我們的思維方式,首先是一個沖擊或者是一種改變,更強調價值觀,更加強調我們共同的興趣,而不簡單是階級。在傳統(tǒng)社會人微言輕,但是在今天,在社會關系網絡當中,人微不再言輕。我們可以是利他的、公益的、責任的、擔當的。

    最后我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對公益人提的,也是對我們媒體人提的,也是對我們文字工作者提的。這是我特別興奮的問題,我們太多的學者、太多的文字人,總是在象征符號世界當中進化,我們也希望真實的世界在象征世界中進化。但是實際上我想,我的答案很明確,實際上不單是在象征世界中改變,更多的是在行動當中的改變。事實繁雜,法無定法,但是新即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