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封面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數字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
   第10版:自述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年檢
   第14版:國際·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面對霧霾,我們不能只等風來

版面目錄

第01版
封面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數字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年檢

第14版
國際·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面對霧霾,我們不能只等風來

    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

    ■ 口述/張伯駒 整理/本報記者 李慶

    2015年12月7月,星期一,霧霾天氣。大風走了,霧霾又回來了。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發(fā)布橙色預警,7至9日為空氣重污染,提醒大家做好健康防護。

    而一周前的11月30日,馬云、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27名全球知名企業(yè)家聯(lián)手發(fā)起了“清潔能源研究計劃”,成立“突破能源聯(lián)盟”,投資數十億美元用于清潔能源研發(fā)。

    眼下,第二十一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也正在巴黎召開,本次大會將完成2020年后國際氣候機制的談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氣候協(xié)議,以確保強有力的全球減排行動。

    面對氣候和環(huán)境的日益嚴峻,政府和企業(yè)都在行動。那么公益組織可以做些什么呢?為此,《公益時報》記者專訪了長期致力于環(huán)保工作的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一起來聽聽他怎么說。

    推動大氣污染源的信息公開

    霧霾最核心的來源是工業(yè)污染,近年來“自然之友”主要推動和開展工業(yè)污染排放的合法性和公眾監(jiān)督的有效性方面的工作。

    在我們看來,霧霾的治理絕對不是一個單向的、自上而下的工作,也不是光由政府來承擔的責任,應該有公眾的參與和自下而上的力量參與進來。而有效的公眾參與離不開兩點,第一是公眾得有能力和空間參與;第二是要有足夠的信息公開來作為保障,讓公眾有這種知情權。

    2013年,自然之友、阿拉善SEE基金會、公眾環(huán)境研究中心牽頭和多家環(huán)保組織一起,推動“全國重點污染源排放企業(yè)的在線污染排放實時監(jiān)控的信息公開體系”。

    此前,全國重點的污染源企業(yè)已經加裝了在線排放監(jiān)督的設備,可以實時看到企業(yè)的排放情況,但是這種排放的清單和排放的數據并沒有讓公眾看到。我們所推動的工作就是希望讓更多的公眾看到這種污染源的排放,看到到底是哪些污染源在做哪些排放。

    現(xiàn)在,國內所有的重點監(jiān)控企業(yè)的污染物排放情況都實時公開在網上,公眾可以通過這種公開的信息監(jiān)督企業(yè)的污染物排放。

    在立法中為公眾發(fā)聲

    公眾的參與必須有足夠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從2012年到現(xiàn)在,自然之友一直非常積極參與中國的大氣污染防治的立法過程,我們在立法的不同時間段,搭建了公眾意見的入口,讓公眾能夠參與到立法過程中來。

    從2013年起,自然之友就數次參加《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征集意見會和聽證會,持續(xù)建議增加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和公益訴訟等方面的規(guī)定。

    2014年年初,自然之友發(fā)起“我為《大氣法》修改提建議”的倡議活動,面向會員和通過微信微博面向公眾征集意見和建議,并將這些公眾意見整理提煉,和自然之友的修改意見一同提交環(huán)保部和全國人大法工委。

    2014年9月,《大氣污染防治法》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我們通過各種渠道把我們的觀點發(fā)表出來給公眾進行說明,并幫助公眾了解參與的方式和渠道。同時,我們集合各地NGO伙伴共同行動。

    在國家《大氣法》意見征集過程中,我們也搜集整理出了全國各地公眾對于《大氣法》的100多條意見。

    最終,我們把公眾的意見建議,連同自然之友和協(xié)作的環(huán)保組織、學術機構的意見和建議送達立法機關?!洞髿馕廴痉乐畏ā吩谧钚碌恼髑笠庖姼逯胁杉{了我們的數條建議,當然,我們還在為推動該法在公眾參與和法律責任部分的進一步明確而繼續(xù)努力。

    成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團隊

    即便大氣有立法,有污染排放的信息公開,也有公眾的監(jiān)督,但是仍然有一些企業(yè)違反規(guī)定,一意孤行地排放污染源怎么辦呢?我們有專門進行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團隊,我們會把這些污染的企業(yè)告上法庭,通過司法的手段去解決問題。

    隨著今年新的環(huán)境保護法正式實施,我們也發(fā)起了一起關于大氣污染的案子,排放污染的企業(yè)已經公開致歉,并承擔了整個污染治理的修復和賠償的費用,達成了訴訟的目的。接下來我們還會針對大氣污染的很多元兇持續(xù)地通過法律的手段,包括自然之友的律師、周邊的專家志愿者都會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司法的力量讓破壞大氣環(huán)境的兇手得到應有的懲罰,并且提升違法的成本。 

    向公眾科普霧霾知識

    我們去年開始做了一個叫“藍天實驗室”的公眾行動倡導項目,連接青年科學家、專業(yè)人員和普通公眾,讓公眾一起參與進來,做了很多實驗和科普類的研究、視頻,希望把枯燥的數字轉化為生活的點滴,幫助大家科學、積極地與霧霾相處。

    “藍天實驗室”并不是一個科學實驗室,而是把一些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和一些專業(yè)人士以及廣大的受霧霾之苦的公眾聯(lián)合起來,通過多種活動,比如測試不同的交通工具中的PM2.5、自制空氣凈化器、測試家中的各種綠植對PM2.5吸收的能力、不同霧霾天氣使用什么樣的交通工具更適合出行、家里種植什么綠植可以更好地吸收、怎么樣可以更好地防護自己等等。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些工作讓更多的市民參與進來,通過這些有趣的、不枯燥的活動慢慢地去認知霧霾,慢慢地知道怎么去保護自己,并且了解霧霾的由來,做到先從保護自己開始,逐漸地成長為愿意為了藍天而行動的積極公民。

    讓公眾身體力行參與治霾

    防治霧霾可以從每個家庭入手,具體怎么做呢?

    我們發(fā)起了一個項目,讓公眾身體力行地參與到霧霾治理當中的,叫做低碳家庭。

    這個項目已經開展六年了,在這六年的時間里,自然之友的“低碳家庭”項目在北京通過參與式的方法去幫助這些家庭,自主地去檢測家庭能源的使用效率,通過專家的一系列協(xié)助,自己給自己制定家庭提升能源效率和能源改造的方案并按照方案去實施。

    在北京,截至目前已經有72戶家庭完成了這樣的改造,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改造的過程在不影響生活舒適度的前提下,可以平均節(jié)能超過30%。

    所以我們一直想去證明一個觀點,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帶來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和家庭觀念的變化,都可能會推動環(huán)境污染的變化。

    加強公眾的傳播

    面向公眾的科普工作。無疑,每個人都是霧霾的受害者,但是更多的人是埋怨,而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我們認為,霧霾問題的解決,還需要每個人認識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間接制造了更多的霧霾,進而才有可能采取行動來改變,小到隨手關閉電源、少開一次車,大到參與環(huán)境信息公開、污染源調查、參與立法等等。

    我們從2013年初開始,組織了“我為北京爭口氣”、給騎車人送口罩等活動,呼吁公眾重視霧霾。一年過去了,我們注意到,公眾對霧霾的成因、對自身的健康防護了解得還不夠。于是我們在去年制作了微信版的《公眾防霾手冊》,以對公眾的健康防護為主,提示公眾如何獲得空氣污染信息、如何理解數據和在不同空氣污染條件下如何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今年10月,我們對這部手冊進行了修訂發(fā)布。

    《公眾防霾手冊》的具體內容就是從霧霾對身體健康有什么影響,談到怎么知道空氣是污染狀態(tài)了、空氣污染的分級,環(huán)保監(jiān)測部門發(fā)布的AQI指數應該怎么解讀,談到不同的污染物對身體的影響、哪些人應該特別防護,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可以做哪些事。我們還給大家推薦了一本在霧霾嚴重到不能出門時可以讀的書《洛杉磯霧霾啟示錄》。這本書里面記錄的很多情節(jié),和如今的中國非常相似。

    希望這些工作能夠喚起社會對霧霾的重視,讓公眾身體力行參與治理霧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