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風云際會、狂飆突進。有“海上奇人”之稱的王一亭,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領軍人物。他不僅是辛亥革命的功臣及造詣深厚的海派書畫大家,與吳昌碩并尊為“海上雙璧”,且在金融、工商、教育、佛學、外交等諸多方面都頗有作為,尤其在慈善方面更是貢獻巨大,以億元巨資投身慈善事業(yè),當之無愧地享有“民國慈善第一人”的美譽。 創(chuàng)辦慈善機構 進入近代,受西方救死扶傷、扶貧濟弱的慈善思想及慈善組織的影響,民間慈善機構開始在中國出現(xiàn),并迅速發(fā)展起來。在民間的熱潮中,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商人扮演了主力軍的角色。王一亭是這支愛心隊伍中的佼佼者,他在經商成功以后,投入巨資創(chuàng)辦了一系列的慈善機構,開展了廣泛的慈善救助活動。 在20世紀初葉至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30多年間,王一亭主要發(fā)起創(chuàng)立了以下這些慈善機構:上海孤兒院、中國婦孺救濟會、中國濟生會、廣益中醫(yī)院、上海中醫(yī)專門學校、中華慈善團聯(lián)合會、華洋義賑會、浦東醫(yī)院、上海中國紅十字會時疫醫(yī)院、上海乞丐教養(yǎng)院、上海慈善團體聯(lián)合會、上海收容災民辦事處、上海救丐協(xié)會、華洋救護婦孺協(xié)會…… 這些慈善機構的經費,王一亭除了自掏腰包和在商界募集外,還采取舉辦書畫展、菊花會、戲劇義演、游園會等多種形式募集。 通過這些慈善機構,王一亭向寡婦、孤老、孤兒、災民發(fā)放生活補助,發(fā)放衣米幫助窮人過冬,向饑餓的流民施粥,向窮人提供免費的防疫和診療,向貧不能殮的死者施舍棺材,掩埋露尸,收養(yǎng)那些喪失勞動力的人,收容、教化游民、乞丐、妓女和孤兒等。 資助救濟活動 除了出資創(chuàng)辦慈善機構,王一亭還積極資助已有的慈善機構。由于出資金額大,有些慈善機構就請他直接主持慈善救助工作。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曾對上海的慈善團體作過一次不完全的調查統(tǒng)計,在調查統(tǒng)計的30個慈善團體中,由王一亭任主持人或第一主持人的慈善團體有12個,占40%。對此,王個簪在他未刊印的手稿《王一亭先生言行記》中,曾有這樣的評價:“凡國內種種善舉組織關于養(yǎng)老、植孤、賑災、放生,以致周恤貧病無告之倫,非創(chuàng)其始,即總其成?!?/p> 為了公平、合理、有序地施放救濟,王一亭主持制定了具體的救濟標準,即寡婦、孤老、殘疾者每月發(fā)0.5元,孤兒發(fā)0.4元,年末每人加發(fā)白米8升,每兩年發(fā)棉衣1件。按照上述標準,僅是1928—1929年的冬季,王一亭主持下的同仁輔元堂發(fā)出1升米票7100張、2升米票12259張、衣1660件;位中善堂發(fā)出2升米票4200張、衣418件;聯(lián)義善會發(fā)出1升米票10542張、2升米票6125張、衣16072件;廣益善堂發(fā)出1升米票11500張、衣356件;滬南慈善會發(fā)出1升米票9100張、2升米票10295張、衣452件;仁濟善堂發(fā)出1升米票10411張、衣694件;中國崇文會發(fā)出2升米票6700張、衣580件。如此大規(guī)模的救濟,所需巨額善款募集之艱巨,發(fā)放工作之繁巨,可想而知。 窺一斑而知全豹,在19世紀10至30年代的二十多年時間里,王一亭用在慈善事業(yè)上的資金之巨、時間之巨、精力之巨,難以想象。同樣難以想象的是,當時有多少窮人和災民得到了他主持的慈善機構的救濟和幫助,免遭饑寒之苦,甚至免于死亡。 發(fā)起賑災活動 作為上海灘上的三大買辦之一,作為滬南商務分會會長、上海總商會協(xié)理、上海商業(yè)聯(lián)合會主席,王一亭在上海商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很強的號召力。他將這種影響力和號召力充分運用到慈善事業(yè)中,一次又一次地發(fā)起和號召開展各類慈善救助活動,成為滬上慈善事業(yè)中最熱心、最積極、最活躍的商界領袖。 宣統(tǒng)元年(1909),千里之外的甘肅發(fā)生嚴重旱災,王一亭得知這個不幸的消息后,想災區(qū)人民之所想,急災區(qū)人民之所急,立即與李平書等人發(fā)起成立甘肅義賑協(xié)會,募集善款賑災,還派員前往災區(qū)調查災情。 1920年7月,王一亭與朱葆三、徐乾麟、宋漢章等組織上海各慈善團體賑濟湘、陜、閩三省災民,并任中華慈善團合辦湘、陜、閩籌賑處副干事長,承擔具體賑濟工作。與此同時,他還組織自己任會長的滬南慈善會與中華慈善團合辦湘、陜、閩籌賑處,全力參與這次賑災活動。8月17日,他又與朱葆三、徐乾麟以正、副干事長身份假“一品香”餐館邀集各界開會,為湘、陜、閩賑災募款萬余元。9月25日,他又親自主持華洋義賑會成立大會,參與該會賑濟直隸旱災的活動,親任勸募隊紅隊隊長,勸募賑款。 1926年12月和1929年1月,王一亭和施省之、關炯之、虞洽卿、馮少山、王曉籟等兩次邀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王鳳卿、李萬春等到上海義務演劇,所得票款全部用于賑災。 1931年夏,我國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16個省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災,受災人口5000多萬。王一亭與虞洽卿、陳光甫、吳蘊齋等滬上紳商發(fā)起上?;I募各省水災急賑會,“以拯我呻吟痛苦之同胞,而盡披發(fā)纓冠之天職”。經過王一亭和各位紳商、善士的共同努力,募得善款260多萬元,分賑各省災區(qū)。此外,他們還向災區(qū)運送了價值169790元的棉衣、74392元的大米、51671元的面粉和7055元的藥品。為了籌措賑災善款,他還和許世英、王曉籟等發(fā)起上?;I賑各省水災游藝大會,并協(xié)助發(fā)行慈善香檳票10萬號以籌款。這些救濟,有效地緩解了災區(qū)人民的苦難。 對于那些不是由他創(chuàng)辦和主持的慈善機構組織開展的賑災救助活動,王一亭也一樣熱心地參與,并盡力出資贊助。慈南在《記白龍山人王一亭》一文中曾說:“凡上海慈善事業(yè),無不有先生名,蓋無先生之名在董事列,不足以號召也者。各慈善經費恒不裕,其所辦事業(yè)則又力求其大,因之收支常不敷,轉以求先生,先生能有以紓其急。先生常謂‘辦慈善事業(yè),不愁無經費,如辦得好,人自會送款子來’。有時至無可籌措際,先生常出其所作書畫,集巨款,而以嘉惠公益慈善事業(yè)?!?/p> 禮金移作善款 在王一亭的慈善義舉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將自己和家人的紅白喜事禮金也移作善款,用于賑災和救助。 1915年10月15日,他在49歲時喜得長孫,孩子滿月之際,本該大擺筵席,大張慶賀,但是他沒有按例為孫子大擺滿月酒,而是勸說家人和親友,將筵資200元移作上海孤兒院經費,幫助那些失去父母,更需要關愛的孩子;1916年和1926年,他先后將自己50壽辰和60壽辰的全部壽儀捐作善款,其中60大壽收到的賀儀有大洋6000元之巨,也悉數(shù)捐贈各慈善團體,以濟貧困;1924年7月,母親蔣趙太夫人仙逝,他謹遵母親遺命,不僅向中國濟生會甲子水災義賑處捐贈大洋1000元,還將親友賻儀悉數(shù)充作濟生會賑款;1931年7月6日,上海各慈善團體聯(lián)合為王一亭父親蘭畦公和母親蔣趙太夫人90歲冥壽舉行公祭活動,正在南海朝山禮懺薦福的王一亭此前并不知曉,當他得知這個消息后,立即囑咐同人“將公祭禮儀撥作江西災賑及普善山莊經辦江浙掩埋暴露經費”。 王一亭不僅自己這樣做,還倡議和勸導自己的好友也這樣做,一起為慈善事業(yè)添磚加瓦。宣統(tǒng)三年(1911)二月二十四日,上海道席錫蕃觀察之父席嘏卿80大壽,他和虞洽卿、葉鴻英等倡議將壽儀移作醫(yī)院建設資金,得到席氏父子贊同;同年九月四日,普育堂董理葉棣華80壽辰,他又和李平書等倡議將賀儀移作善款;1919年11月1日,他乘聯(lián)合上海商界領袖為盛竹書慶祝60大壽之際,與朱葆三、沈聯(lián)芳、顧馨一等人安排以壽儀賑濟湖北水災;1926年1月21日和1935年1月11日,佛教界友人施省之夫婦六旬和七旬雙慶,王一亭與施氏友人及佛教凈業(yè)社同人發(fā)起將壽儀移作善款;1934年5月5日,滬上巨商兼慈善家陸伯鴻60壽辰,他與陸氏友人建議他將壽儀捐助閘北母心醫(yī)院建筑經費,得到陸氏同意,于是壽宴變成了籌募捐款的招待宴;1935年,王曉籟50壽辰和旅滬30周年,林康侯60壽辰,他又和友人發(fā)起,先后將壽金移作紹興懷嬰托兒所創(chuàng)辦之資和用于長江水災急賑;1936年3月29日,他與吳鐵城、虞洽卿等為寧波籍紳商陳良玉夫婦70雙慶、50載金婚和旅滬40周年舉行紀念活動,將所收壽儀全部移充善款;1937年5月2日,王一亭又和葉楚傖、邵力子等為杜月笙慶祝50壽辰,并倡議將壽儀移作復旦大學科學館建設資金。 上面所提到的這些人,都是清末民國間上海慈善事業(yè)的骨干力量。這支骨干隊伍的形成和發(fā)展,固然有著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應該也有王一亭帶頭和影響的一份貢獻。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20世紀前期的中國商人是最有愛心、最富社會責任感的一代,王一亭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正如沈寂所說的那樣:“清末民初,上海出現(xiàn)不少名流聞人、商界巨子。其中最得人心、為人稱道的是王一亭?!?/p> (節(jié)選自沈文泉著《海上奇人王一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