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何國科:公益組織在法律層面需警醒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17年08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何國科:公益組織在法律層面需警醒

    雖然還不到三十歲,他給人的感覺卻是老練成熟,特別是在處理本職業(yè)務的時候。但他又說其實自己性格很內向,一大幫人聚會熱鬧之時,他可以呆坐著一天不說話,被視作“隱形人”。

    有人戲稱他的人生像“開了外掛”——畢業(yè)五年時間,悄默聲地就“混”成了公益圈里的“法律小王子”,走到哪兒都引人注目,受人歡迎。

    他叫何國科,目前擔任北京致誠社會組織矛盾調處與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在他的帶領下,致誠2016年一年就免費為北京市的社會組織提供了500多次法律咨詢,起草法律文書50多份,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件,開展法律培訓20多場。

    老天注定,與公益結緣

    在大學讀書時,何國科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先后擔任過全班、全年級的學習委員。大學二年級時,他發(fā)起組織了校內司法考試公益培訓班,把備考的同學集中到一起,提前進行司法考試的演練與學習。每次12個人的培訓班,參加司法考試的通過率可以達到50%,相對于平均8%的全國通過率而言,這樣的成績算是很不錯了。

    2011年9月,大學還沒畢業(yè),何國科就跟隨北京大學博士后、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陳少文發(fā)起了“日知社”公益社團,通過網絡平臺與網友進行讀書、職業(yè)、情感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分享。在陳少文的指點幫助下,他擔任了當時“日知社”北京分社的負責人,組織線上線下的工作。

    有一次,“日知社”要做一期 “公益”主題的網絡交流,有人建議何國科去找一個叫佟麗華的人,因為他是目前中國公益律師行業(yè)里的“大咖”。

    何國科找到佟麗華,說明了來意。佟麗華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就這樣,何國科和佟麗華的接觸越來越多。有一天佟麗華突然問何國科,有沒有想過加入“致誠”,一起做公益。何國科說自己要想想。

    佟麗華給了何國科一個星期的時間考慮。一個星期之后,何國科正式入職“致誠”。

    佟麗華讓他考慮的那個星期,何國科去了河北的柏林禪寺,在寺院里面住了一個星期。“就是想靜靜心,沉淀自己?;貋硪院?,我就正式上班了。”

    進入“致誠”之前,何國科還曾在北京一家商業(yè)律師事務所工作了一年多。但他覺得自己在那兒發(fā)展并不是特別合適,總是有些心浮氣躁。

    直到認識了佟麗華主任,進了“致誠”之后,他覺得自己的心才算安定下來。

    上訪老夫婦點醒“公益心”

    當《公益時報》記者問何國科“商業(yè)律師”與“公益律師”有什么不同時,他回答:“公益律師的收入相對會低一些。但這要根據(jù)每個人的價值判斷,因為每個人的職業(yè)追求不同。”

    何國科經常會給朋友講一段親身經歷,正是這段經歷,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yè),認識公益的價值。

    2013年春天,何國科進入“致誠”工作不久,有一天他在大廳值班,遇到了一對從東北趕到北京的老夫婦。

    這對老夫婦唯一的兒子,20多年前因“流氓罪”被判刑,不久即被宣布死亡。在殘酷的事實面前,老人幾近崩潰。在他們眼里,孝順懂事的兒子,怎么會變成作奸犯科的“壞人”?于是,在兒子離世后的20多年間里,這對老夫婦四處上訪申訴,決意為兒子討回公道。

    但因為這個案子距今已超過案件追訴期,且當年與此案相關的諸多線索皆已嚴重缺失,從法律途徑找回事實真相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從老人坐在何國科面前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聲淚俱下地講述兒子的事,從小講到大,從生講到死,從早晨講到下午。何國科不好意思打斷,也無法撫平老人的痛苦與悲傷,只能默默地做個聽眾。聽完了整個故事,何國科盡量用專業(yè)的法律解釋,幫老人分析這件事,并給予相關的法律建議——除此之外,他不知道還能為老人做些什么。

    整整大半天的時間,老人講完了,哭夠了,聽明白了,擦擦眼淚,起身要走。

    得知兩位老人從早晨餓著肚子到現(xiàn)在還一直沒吃飯,何國科帶著老人去附近的餐館簡單吃了點東西。飯后,那位白發(fā)蒼蒼的老母親握著何國科的手連聲道謝。

    她說:“小伙子,今天耽誤了你這么長時間,真抱歉。二十多年了,沒有人愿意耐著性子安安靜靜聽我講兒子的事,今天你不一樣,你是真心愿意聽我嘮叨,真的謝謝你?!?/p>

    何國科既心酸又震撼。心酸的是老兩口二十多年的歲月全部投入到了已經離世的兒子身上,今時今日兩鬢已經斑白,依然失望而歸;震撼的是,自己“用心傾聽”這樣很平常的舉動,卻讓老人家多年的痛苦和憤懣有了一個舒緩和發(fā)泄的通道,重新燃起了他們對生活的希望。

    何國科說:“如果是按照商業(yè)律所的規(guī)則接待這對老夫婦的咨詢,那都是要按照時間收費的,從早晨談到下午,那鈔票掙得可是嘩嘩的,收益會很可觀。但對于我們這樣的公益律師來說,幫助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wěn)定,幫助黨和政府化解社會矛盾,這就是我們工作和付出的全部價值和意義所在。”

    國內公益組織在法律層面需警醒和自律

    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國社會組織總數(shù)為699878個,比2015年底凈增長42653個,增長率為6.49%。迅猛增長的數(shù)字背后,意味著這些公益機構在生存發(fā)展的過程中,對于法律支持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且類型千差萬別。如果沒有法律層面的保障,公益機構的正常工作將難以開展。

    何國科向《公益時報》記者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幾個典型案例。

    案例一:北京某家基金會,因為在志愿者管理方面的不規(guī)范,造成志愿者在活動中因意外身亡。本來是公益活動做好事,突然遭遇這樣的事故,該基金會的理事長和秘書長頓時慌了神,完全不知所措。

    根據(jù)當時的情況,按照法律規(guī)定,這家基金會勢必要對因意外去世的志愿者給予高額賠償,但這筆巨額資金對這家成立還沒多久、工作剛剛起步的草根基金會來說,無疑是天文數(shù)字。情急之下,他們找“致誠”求助。何國科和他的同事受委托給予法律幫助。

    經過何國科多次的努力接洽,這起志愿者意外去世的事故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在保證各方權利義務對等的基礎上,最終有了較為妥善完滿的結果。

    案例二:某企業(yè)承諾向某基金會捐贈60萬元,捐出40萬元之后,該企業(yè)改變了主意,不想再兌現(xiàn)未捐贈的20萬元。

    何國科和他的同事們在梳理了此事的來龍去脈后,擬定了正式的法律文書和律師公函,傳給了該企業(yè)在英國的總部和上海的管理機構。在多方關注和監(jiān)督下,該企業(yè)迫于壓力,終于將剩下的20萬元如數(shù)捐給了這家基金會,履行了捐贈合約。

    何國科說:“這就再一次凸顯了我們專業(yè)律師的力量。我們提供的專業(yè)法律服務保證了基金會的正常運轉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確保他們不會在一些臨時突變的風險中垮掉。”

    談及當下國內公益組織在法律層面的缺失和亟待自律警醒的問題時,何國科把它分成“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來剖析。

    內部方面,目前很多公益機構的內部治理不健全,包括理事會、投資、志愿者管理、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工作都非常不規(guī)范。比如一些公益機構在人事制度上缺失嚴重,不與員工簽訂勞工合同;還有不少公益組織“理事會”不“理事”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有的理事長“一言堂”,動輒一拍桌子自己說了算,理事會應有的職能作用完全無從發(fā)揮。

    再比如說,社會團體,其內部的矛盾多涉及到會員矛盾,這樣的矛盾遠非第三方機構所能調處和解決,因為你既不是執(zhí)法部門,亦無管理權限,你跟他們講何謂“合規(guī)”,何謂“違規(guī)”,壓根沒用,人家不搭理你。面對這樣的情況,何國科也很無奈。

    外部方面,主要涉及募捐和外部合作的問題。

    第一種情況是沒有募捐資格去募捐了。有些公益組織覺得自己只要是做公益,就可以到處去募捐,其實法律不允許,因為不具備募捐資格。有些就屬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了”,屬于典型的違規(guī)操作。

    令人憂心的是,現(xiàn)在很多公益機構對相關法律不熟悉,自發(fā)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差,非得出了事才抓瞎。特別是對《慈善法》的學習掌握,需要引起行業(yè)內普遍重視。

    第二種情況是公益組織在與商業(yè)機構的合作過程中,被欺騙被利用。

    結合過往的諸多案例,何國科說,商業(yè)機構可能采取的欺詐手段如下:

    利益交換。比如說我要給你捐一筆錢,但你要給我一定的回報,這回報可能是為我今后的商業(yè)活動背書。例如你以后做任何公益活動,都要注明說“XX企業(yè)為我機構戰(zhàn)略合作伙伴”。對方會利用這個名義,打著公益的旗號,在外圍為自己的商業(yè)目的貼金,從而賺取長期的商業(yè)利潤。

    這就屬于在簽訂合作協(xié)議的時候,沒有詳細注明雙方的責權利,讓對方鉆了空子。如果該企業(yè)一旦涉及銷售欺詐,那對公益組織聲譽的負面效應和社會形象的破壞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因為不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導致勞動成果被拷貝抄襲,產生侵權行為但又無法約束的案例也時有發(fā)生。

    如果說上述幾種情況屬于因公益組織法律意識淡薄造成的被動局面,何國科說,有些問題則涉及一些公益機構主動僭越“雷池”,違規(guī)甚至違法操作。

    某基金會要投資一部電視劇,投資額為2400萬元。為了達成商業(yè)投資目的,該基金會以本機構的名義,與某風投公司簽訂了一個第三方協(xié)議,由基金會為這個項目提供連帶責任擔保。后來該項目出現(xiàn)問題,無法償還所欠資金,基金會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最終這家基金會被最高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zhí)行人”, 上了黑名單。

    還有一種就是涉及“關聯(lián)投資”的違法行為。

    具體說就是涉嫌利用投資的方式抽逃出資。比如說,某基金會的注冊資本是1000萬元,他們會拿出其中的幾百萬來,再買回本機構發(fā)起人的企業(yè)所生產的產品,屬于典型的“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他們自己卻會辯稱說:“這是基金會的投資,屬于保值增值?!?/p>

    何國科說,類似這些違規(guī)操作近年來層出不窮,且花招不少、形態(tài)多變。

    幾年的公益律師做下來,何國科覺得工作難度遠遠比想象的要大,內容也要繁瑣得多?!斑@份工作不是越做越容易,而是越做越難了?!?/p>

    何國科一直慶幸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遇到一個“好師父”——“致誠”的帶頭人佟麗華?!扒趭^、務實和嚴謹”這三點是佟麗華主任對何國科觸動最深的。他說,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他也會以此標準來要求自己。

    ■ 本報記者 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