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人物
   第08版:特別報道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年檢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晚清漢口行會的繁榮及啟迪(上)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特別報道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年檢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晚清漢口行會的繁榮及啟迪(上)
——讀羅威廉《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yè)和社會(1796-1899)》

    讀完美國著名漢學家羅威廉的《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yè)和社會》,透過作者貫古通今、縱橫中外、詳實嚴密的考據和評析,筆者一睹一百多年前漢口發(fā)達的商貿經濟及社會組織的成熟,尤其是行會的繁榮,并驚詫于晚清的漢口——一個中國內地城市曾經的行會發(fā)展的輝煌。

    漢口緣起于明成化年間(1465年)漢江的一次改道,讓這塊土地成為漢江和長江的交匯處,于是成為船家錨泊、開展商貿的寶地,大批商人開始上岸建房聚居交易,到16世紀初就達數萬戶人家。也因此,漢口從未像武昌、漢陽一樣,設立過省府、州府和縣衙,僅是漢陽縣屬下的一片土地。

    按照羅威廉的說法:“由于漢口在帝國版圖上興起得相對較晚且突然,中央政府在400多年里一直沒有給與它與其城市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行政級別。這樣直到十九世紀時,15世紀末采取的臨時辦法還在發(fā)揮作用:漢口不是一個城,而是一個鎮(zhèn)。”

    而政府對這樣一個新興城鎮(zhèn)的管理,最初是通過設置最低的從九品官職的巡檢來負責治安,后來隨著其不斷快速發(fā)展,才開始設立漢口同知、漢口道臺這樣的專職官員管理,但還不是一級官府。直到1898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才將漢陽縣漢水以北部分劃為類似于一個縣級行政區(qū)域的夏口廳,1927年民國政府取消“廳”,設立“漢口特別市”。按照羅威廉的考證和推算,漢口的人口(包括流動人口)在19世紀初就已達到100萬,1850年后更是增長到150萬左右,而同期世界只有倫敦和巴黎人口超過百萬。但就是在這樣一個世界人口第三、以“九省通衢”商業(yè)流通著稱的東方大都市,以其低于縣一級的行政管理,給社會賦權,孕育并發(fā)展了強大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羅威廉評價:“漢口以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與封建社會晚期勢不可擋的商業(yè)力量相結合,形成并維持著一個卓越的商業(yè)都會,一個代表著在接受歐洲文化模式之前、中國本土城市化所達到的最高水平的城市”。

    羅威廉在書中分門別類地梳理了漢口商業(yè)貿易的幾個最大行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如鹽貿易,茶葉貿易,錢莊與金融、藥材、木材等。他從這些行業(yè)的發(fā)展淵源,商業(yè)模式演變,尤其政府對這些行業(yè)管理方式的調整及稅收征管的變遷,探尋官僚和商人如何形成合作、互動和共贏關系,探究了漢口商業(yè)繁榮和社會組織高度發(fā)展的緣由。

    羅威廉得出結論是:“在19世紀的漢口,引導社會和經濟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地方官府、士紳派系、家族或個別豪強巨頭,而是經常在西方著作中成為‘行會’的協(xié)會組織”。清末漢口鼎盛時期有一百多個行會,從稱謂上來看,有行、幫、公所、會館等多樣化的名稱,他們當中既有地緣性的組織如會館、同鄉(xiāng)會,還有更多業(yè)緣式的行會,如米市公所、茶葉公所、錢業(yè)公所、紗業(yè)公所、布業(yè)公所、銅業(yè)公所、皮貨公所、油業(yè)公所及木材行會、藥材行會等。

    他概括這些行會組織主要有四大功能:文化功能、商業(yè)功能、團體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

    通過對漢口最為突出的紫陽書院和山陜會館的案例介紹,羅威廉得出結論,“早在19世紀初,行會及其他民間力量就已經擔負起社會協(xié)調與社會福利功能”,“經濟領域中商人集體自治的不斷增強,在非經濟事務方面商人越來越多的承擔起官方或半官方性質的責任”。

    (作者系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理事長)

    ■ 劉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