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自述
   第08版:新聞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以愛之名,我們攜手去新疆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自述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nèi)容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以愛之名,我們攜手去新疆
——“情系美疆·送教助學”活動側記

    史兆苓(左一)偕送教老師家訪(本版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時騰飛

    魯慰芳詢問孩子們的學習情況

    1月4日至7日,由北京美疆助學基金會(以下簡稱“美疆基金會”)主辦、北京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情系遠山基金會”)協(xié)辦的“情系美疆·送教助學”活動在新疆克州地區(qū)舉行。萬向集團北京代表處總經(jīng)理魯慰芳愛心加盟,奧運會競走冠軍王麗萍傾情助陣,來自上海、北京、烏魯木齊等地的知名教育機構鼎力支持,近40名熱心公益的有愛之人集聚一堂,以公益徒步、送教助學、溫暖家訪等多種形式,賦予了此次寒冬時節(jié)新疆克州公益之旅的別樣風采和美好記憶。

    《公益時報》記者受邀參與此次活動,真實記錄參加此次愛心之旅的幾位主人公的故事和感悟。他們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成長經(jīng)歷也各有差別,卻同因“公益”而結緣,于2019年新年之初在帕米爾高原攜手同行,銘刻下平凡歲月中一段不凡的歷程。

    ■ 本報記者 文梅

    史兆苓:優(yōu)化公益項目,向業(yè)界同仁學習

    短發(fā),說話的時候喜歡笑,一笑還有兩枚淺淺的酒窩??此茰睾腿崛?,做起事來卻毫不含糊。她是史兆苓,美疆基金會秘書長。十多年前剛剛開始做公益的時候,她還青澀未脫,如今已是老練成熟的基金會負責人了。

    25公里公益徒步的時候,史兆苓腳下一絆,臉朝地狠狠地摔了一跤。當時同行的《公益時報》記者和另一位同伴趕緊將她攙扶起來,問她摔疼了沒有,她拍拍身上的土,笑呵呵地回一句“沒事”。

    誰也沒想到,幾天后在活動即將結束的總結大會上,史兆苓說起第一次來新疆克州探訪時當?shù)睾⒆觽兊姆N種不易,竟一度哽咽。

    美疆基金會的成立源于愛。

    2004年8月,剛退休的王小梅女士初次來到新疆克州旅游。旅途中她看到很多少數(shù)民族女孩因家庭貧困而失學,并當即與同行的友人一起資助了10名維吾爾族女孩。2005年9月,為了給這些女童提供持續(xù)的資助,也為了幫助更多的孩子,她創(chuàng)立了北京市美疆助學基金會。14年來,基金會秉承“傳遞善心、播種希望”的宗旨,累計資助貧困學生73289人次。

    相比其他公益機構,我們的關注點更加聚焦和集中。我們根據(jù)當?shù)氐膶嶋H需求不斷優(yōu)化調(diào)整項目資助方向,從為孩子們提供物質(zhì)條件、推動國語教學的早餐工程、美疆班,到重視孩子們素質(zhì)教育的公益助學行,項目一直在優(yōu)化豐富。同時我們也積極和業(yè)界同仁學習交流,提升機構的專業(yè)化管理水平。

    縱觀當下,公益行業(yè)機構之間的項目攜手和融合相對較少,但我認為公益組織之間的合作共贏必定是未來的一種發(fā)展趨勢和方向,我覺得公益組織之間并非商業(yè)競爭的那種存在,是可以優(yōu)勢互補、合力推動、共謀發(fā)展的。

    時騰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作為此次活動協(xié)辦單位負責人——情系遠山基金會秘書長時騰飛全程都忙得不亦樂乎。克州地區(qū)的冬天干燥寒冷,不少隊友都生病不適。時騰飛卻始終精力旺盛、“鋼鐵俠”似的充滿活力和斗志。他永遠是那一身行頭:深色皮夾克、同色的運動褲,頭上總戴著一頂年代印記頗為強烈的“雷鋒帽”。

    32歲的時騰飛聊起公益項目思維超前,視角獨到。他是學化學出身的理科生,卻很有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方面的稟賦和認識。這讓他在帶團隊做執(zhí)行的過程中,既能保持理性思考,也不乏感性細膩。

    這次能夠達成新疆克州送教助學公益之旅,首先要從我們情系遠山基金會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和張邦鑫說起。他們兩人都是出生于蘇北農(nóng)村,經(jīng)過堅持學習奮斗,一步一步把事業(yè)做到今天這么大。他們內(nèi)心始終有種情懷和愿景,就是希望更多的鄉(xiāng)村孩子能夠像他們一樣接受到好的教育,有機會走出來。當初我應聘情系遠山基金會秘書長的時候,俞敏洪和張邦鑫都問過我同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來應聘這個崗位?”我的答案說出來你不要笑,我說我想應該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讓它變得更好一點。當然,我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加入進來,投入愛心和精力,找到一種精確有效且成本低的道路,可以讓鄉(xiāng)村的孩子們享受到良品教育。

    另一個緣由是,我和美疆基金會秘書長史兆苓深入交流后,發(fā)現(xiàn)他們對新疆當?shù)氐膸头鲎龅梅浅T鷮?,時間跨度也夠長,而且突破了很多實踐中的難點。不須多想,我覺得現(xiàn)在就是將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資源引入到新疆地區(qū)的最好時機。

    至于將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資源引入新疆的未來發(fā)展如何,我信奉一句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比绻麊渭兊貙⒒ヂ?lián)網(wǎng)課程視為“一播、一放”,那我們認為基本上沒什么太好的效果。要想真正將這種課程的效果發(fā)揮好,需要當?shù)亟處煹闹匾暫徒逃块T的積極配合,將孩子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在課下進行反復的操練,網(wǎng)課老師和當?shù)亟處煹牧己门浜喜庞蓄A期效果。要將其完全落地,且對當?shù)卣麄€教育體系產(chǎn)生積極正向的推動和影響,樂觀的估計,最少也要三到五年。

    在這期間,我們要面對的挑戰(zhàn)、克服的坎也不少。首先,我們會成立一個“混編團隊”,成員既包括我們基金會的人員,也包括美疆團隊成員,以及當?shù)亟逃珠L、學校校長和相關老師。這期間要面對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如何讓這個混編團隊具有共同的認知、工作目標和工作范式。解決這個問題因地而異,時間長度也有所不同。第二個困難就是達成既定工作范式之后的運營。展開運營之后大家會發(fā)現(xiàn),工作初期學生的成績會有表象上的上升,但實際上深層的問題還會在一段時間以后凸顯。問題凸顯后,如何穩(wěn)定團隊信心,保持目標不動搖也是挑戰(zhàn)。第三個困難就是前兩個工作步驟完成之后,如何讓不同的對接群體提升和受益。讓孩子的學習質(zhì)量提高,可以張嘴說英語,可以做對數(shù)學題,可以說好普通話;讓老師找回專業(yè)價值和職業(yè)尊嚴;成就校長的夢想,讓學校發(fā)展得更好。

    魯慰芳:父親說,公益慈善要代代傳承下去

    魯慰芳是萬向集團北京代表處總經(jīng)理,也是已故萬向集團原董事局主席魯冠球之女。作為美疆基金會的捐贈企業(yè)對接人,魯慰芳這十多年來不僅是美疆公益的觀察者和見證者,也是萬向集團積極踐行社會公益的助力者和推動者。

    作為著名財富家族的一員,魯慰芳十分低調(diào)平和?!豆鏁r報》記者采訪她時,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其實沒什么好說的,就是做點應該做的事情?!?/p>

    魯慰芳與記者的話題核心始終圍繞著她的父親魯冠球。雖然父親已經(jīng)離世一年有余,但每每說到動情處,魯慰芳還是會情不自禁地紅了眼圈。魯冠球給予女兒魯慰芳最大的影響是什么?生前他留下了什么樣的囑托,讓魯慰芳感念至今?

    我能夠走上公益之路就是來自我父親的影響和引領。其實在我的記憶里,我父親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有一大家子人要養(yǎng)活,生活負擔并不輕。但我從小時候記事開始就經(jīng)常聽父親說:“要懂得體諒別人的不易,有能力要多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保ㄉ鲜兰o)80年代初他就捐資10萬元建了一所小學,直到現(xiàn)在這個小學還在。他在世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不管我們的企業(yè)將來如何發(fā)展變化,公益和慈善這件事未來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蔽覀円欢〞鹬厮暗南敕ǎ嘧鲆恍┝λ芗暗暮檬?。

    我父親生前做企業(yè)很投入、很拼命。當我們勸他沒有必要那么累的時候,他告訴我們:“企業(yè)做到現(xiàn)在這個程度,我已經(jīng)不單純是為了咱們這一個家庭,也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員工、為了當?shù)氐睦习傩?,也為了一份社會責任?!蔽矣X得父親的這種表達當中其實就蘊含著對公益慈善的認知和理解,雖然他從來不曾將這些字眼掛在嘴上。

    十多年的援疆助學之路,我覺得一切都可以用“感恩”來概括。當?shù)睾⒆觽兠看我姷轿遥紩愿鞣N形式表達感激之情,有些孩子的家長精心挑揀了當?shù)氐钠咸迅?,卷成一個小包,托孩子帶給我,一見面他們總是撲上來緊緊地擁抱著我,每次我都感動的要流淚。我經(jīng)常在想,我們付出的無非是一些資金,但孩子們以無比純真的感恩給予我們更深厚的情感回報,讓我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這種付出不僅會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也可能會改變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甚至助力于國家和民族的改變和進步。

    2009年萬向集團推出了“四個一萬工程”,即援助1萬個殘疾學生、1萬個失學學生、1萬個孤寡老人、1萬個孤兒,至今已經(jīng)持續(xù)10年。我們希望這個項目能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和利用慈善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實現(xiàn)永續(xù)發(fā)展。萬向未來還會發(fā)展更多精準的公益項目,幫助更多人。

    (下轉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