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3版:國際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民辦社工機構與政府的互動關系
當區(qū)塊鏈遇上志愿服務:讓火花成燎原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3版
國際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當區(qū)塊鏈遇上志愿服務:讓火花成燎原

    青島市志愿服務學院網絡信息部主任

    于博文/文

    2018年4月19日,成都市發(fā)布了全國第一個區(qū)塊鏈技術與志愿服務融合的公益項目,志愿者每次參與該項目活動后,相應的時間、地點、時長、積分等數據都將記錄在區(qū)塊鏈聯(lián)盟鏈上,并生成唯一、真實、不可人為篡改的志愿服務區(qū)塊鏈證書,既能保證志愿者信息的真實完整,又可杜絕人為因素對服務績效的干擾。 

    誠然,區(qū)塊鏈技術對志愿服務信息的“保真”特性,具有其他技術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但若僅論及此,無疑是低估了區(qū)塊鏈技術在志愿服務領域中的“玉蘊珠藏”。筆者認為,區(qū)塊鏈技術至少還在該領域四個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空間與前景。

    第一,區(qū)塊鏈技術在志愿服務培訓中的應用。隨著專業(yè)志愿服務向縱深發(fā)展,培訓環(huán)節(jié)的作用日益凸顯。傳統(tǒng)的集中授課、邊聽邊記、分發(fā)紙質教材等方式已漸難滿足培訓需求。新時代志愿者逐漸釆取了隨身化、個性化、系統(tǒng)化的線上學習模式,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學習行為數據,這些數據的存儲、保護、調取等環(huán)節(jié),對技術和安全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亟待新技術的助力推進。區(qū)塊鏈技術既提供了海量的存儲可能,又依靠去中心化的數據架構、加密技術和默認共識機制,保證了參培志愿者的個人隱私和學習數據的真實性。志愿者參與服務后獲得的通兌積分,可用作培訓課程的代幣,依其時間、喜好、自由學習庫內的各類培訓課程,并將學習檔案精準有序地存儲在區(qū)塊中,蓋上帶有“時間戳”的印章,生成權威認證的學習記錄。組織方可便捷地查詢到志愿者的學習、考試記錄和居住地變更等信息,確保準入資格,避免重復培訓。監(jiān)管方亦可及時掌握志愿者的培訓情況,在此基礎上形成真實可靠的培訓大數據,通過分析內在規(guī)律,更好地指導培訓的規(guī)劃與實施。

    第二,區(qū)塊鏈技術在志愿服務保險中的應用。區(qū)塊鏈與保險業(yè)之間聯(lián)系甚密,兩者都用于處理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诒kU業(yè)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而傳統(tǒng)信用制度建立和維護的成本相對較高,在實踐中也存有一些問題。如《志愿服務條例》雖已明確規(guī)定要為志愿者購買保險,但并未具體規(guī)定購入保險的時間、險種、保額等。有時志愿者不提購買保險,組織方就不談不買;有時志愿者的服務已結束,保單尚在辦理中。對此,如僅靠自覺履行或事后追責,恐難使《志愿服務條例》落到實處。區(qū)塊鏈技術在該方面的應用,為志愿服務保險的“重構信任”提供了可能。針對志愿服務中的碎片化、場景化和個性化,其特有的“自驗證”功能可較好地解決保險到位“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在防止保險欺詐、增強隱私保護、加強交互性等方面亦具備優(yōu)勢。不僅能提升保險企業(yè)的營銷成效,還將促進“點對點”互助保險平臺的發(fā)展。

    第三,區(qū)塊鏈技術在志愿服務激勵中的應用。積極有效的激勵手段,是志愿服務健康發(fā)展的必要保障之一。目前,某些地方的志愿服務激勵中仍存一些亂象:有的暗箱操作,擅自為志愿者開具服務工時證書或篡改服務時長;有的暗地發(fā)錢,以支付薪酬的方式將志愿激勵“貨幣化”;還有的雖占據道德高地,但輕視淡化志愿服務激勵。長此以往,勢必導致志愿服務熱情衰退、質效滑坡、人員流失的“亞健康”狀態(tài)。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志愿者認同將激勵結果公開化。實踐也證明,越是公開化,志愿者的熱情就越高漲,區(qū)塊鏈技術則為解決存弊、實現激勵公開化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應用路徑。首先,將志愿者所獲工時轉換成通兌積分,避免了激勵過程中因身處不同組織、不同地區(qū)而產生的不平衡。其次,于鏈上進行信息公開,每位志愿者都可自由對己對人的服務項目、時間、時長、地點、所獲通兌積分數量、累積積分數量、積分換取實物獎勵情況、所獲表彰及榮譽等激勵結果進行公開查詢。第三,一旦志愿者對激勵結果產生質疑,可要求監(jiān)管方對志愿服務的全過程進行追溯,以證據消除顧慮,確保志愿激勵在陽光下透明進行。

    第四,區(qū)塊鏈技術在“時間銀行”中的應用?!皶r間銀行”的內涵是將志愿者的服務時間記錄下來存儲到某一“時間銀行”中,待需取用,宗旨是用“時間幣”來交換服務。我國自2008奧運會后,各地的“時間銀行”應運而生,有些省市對此也出臺了相關規(guī)范,首家以電子社保卡為載體的“時間銀行”于2018年12月在青島正式啟用,借助社保卡中的“時間銀行”賬戶,可實現志愿服務時間的記錄、存取、查詢、轉讓等功能。綜觀“時間銀行”的運行,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志愿服務工時的統(tǒng)一換算,志愿服務內容千差萬別,怎樣才能保證每個志愿者的每種、每次服務時間都能得到統(tǒng)一換算及準確公正的記錄,同時使之具有全國性的“通存通兌”可能性?二是志愿服務的質量評估,由于各地執(zhí)行的評估標準不一致,使全國性、行業(yè)性的匯總數據難以客觀反映真實情況。三是“時間銀行”交換制度自身的問題,志愿者通常對提供和獲取的服務內容具有偏好,例如,有的人愿意為別人提供法律咨詢,有的人愿意得到心理咨詢服務,如何科學合理兌換,尚處探索階段。將區(qū)塊鏈技術引入“時間銀行”中,可使上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每當志愿者完成一次服務,組織方可利用平臺提供的“一鍵上鏈”組件,將所獲工時即時記錄并發(fā)送給各個終端,使其在全國范圍內互聯(lián)互通,便于對工時進行異地調取。同時借助在線評價量表,組織服務方、組織方、受助方進行三方互評,并將評價結果一并發(fā)布至各終端,形成標準化的質量記錄。還可同時記錄志愿者的技能和期望需求,以便從整體上對“時間銀行”中的累積工時進行妥當的再分配,最終達到“一時、一地、一記錄,全國、全知、全享有”的理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