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公益資訊 > 廣州慈善新家風(fēng)
廣州慈善新家風(fēng)

2018-07-3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蘇小星


陳建宇帶著兒子參與義工探訪活動。《善城》供圖


陳毅霖在慈善農(nóng)園農(nóng)耕。《善城》供圖


陳毅霖(右)參與為視障群體服務(wù)的講解活動?!渡瞥恰饭﹫D

從一個人神神秘秘地做志愿,到父母子女一家子都投身公益慈善事業(yè),堅持了11年的志愿者生涯,陳建宇切身體驗到,慈善已經(jīng)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從2007年開始,陳建宇每個周末都會來到位于海珠的趙廣軍生命熱線辦公點。后來,和她一塊來的還有讀四年級的兒子和侄子。

“小孩一開始都不習(xí)慣,很怕生。”陳建宇不斷接聽響起的求助熱線,打消電話那頭輕生的念頭;身邊的小孩有時趴在一旁做作業(yè),有時則嘗試著參加生命熱線志愿隊組織的長者探訪活動。

令陳建宇想不到的是,當(dāng)孩子們逐漸長大,一個主動帶著同學(xué)周末參與志愿活動,成為廣州市優(yōu)秀學(xué)生;一個選修了社會工作專業(yè),并將此作為人生職業(yè)規(guī)劃的開端。

其實,陳建宇家庭的慈善經(jīng)歷也是廣州慈善氛圍變化的一個縮影。在廣州,還有許多像陳建宇一樣熱心公益慈善的家庭。媒體人駱蘋同樣帶著兒子參加公益,公益慈善的種子已經(jīng)在兒子的心中發(fā)芽;音樂老師蔣盛一家三代都是資深義工,慈善的理念在這個小小的家庭得以傳承和發(fā)揚……慈善成為這些家庭的新家風(fēng)。

2018年6月被設(shè)定為廣州市首個“慈善為民月”,多項慈善活動均突出了慈善進家庭的理念。當(dāng)下的廣州,慈善正不斷走進千家萬戶,激發(fā)全社會參與慈善的熱情。

一人義工,全家義工

陳建宇,土生土長的廣州人。46歲的她除了是一名普通白領(lǐng)、趙廣軍志愿服務(wù)總隊總隊長外,還是“志愿活動宣傳大使”,帶動了一家人投身公益慈善。

2007年4月,趙廣軍生命熱線協(xié)會成立,旨在通過“生命熱線”為求助者提供心理疏導(dǎo)、情緒輔導(dǎo)等服務(wù)。陳建宇在網(wǎng)上看到志愿者招募,立即報了名,帶著一沓獎狀去面試。“當(dāng)時大家都不了解公益慈善是什么,也不知道志愿者招聘流程,才鬧出這樣的笑話。”

彼時,志愿者對于這個城市的每一個人來說還太過陌生,陳建宇一直沒有向家里人過多談及報名志愿者的事。一個月后,她加入了趙廣軍生命熱線,因為每個周末都要過去接聽求助電話,接訪求助者,家人還有些不滿。

當(dāng)時,陳建宇的兒子劉潮銳正讀小學(xué)四年級,“那時貪玩,周末媽媽不在家了,自己就會趁機打游戲”。因此,沒多久陳建宇就把兒子也帶到了工作室,讓他跟著一起做義工。

劉潮銳說,起初參加的大多是長者探訪活動,跟長者們剛接觸,聊不出什么來,自己也不太樂意,“為什么別人放假,我就要做這些呢”。然而,日子一長,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長者們當(dāng)他朋友一樣,談天說地,“那是一件比打電腦游戲更開心的事情”。因為長期積極參與志愿活動,劉潮銳還被評為了廣州市優(yōu)秀學(xué)生。

“家里人覺得我和我兒子做志愿者后都開心了很多,于是也認可了志愿者這一新事物。”陳建宇回憶說,父親退休后開始做巡樓的工作,包括幫鄰居忙,街坊有情緒了去疏導(dǎo);姐姐是三級智力殘疾,試著去工療站教殘障朋友唱歌,變得很自信;姐姐的兒子后來也一直跟自己做志愿者,大學(xué)自選社工專業(yè),畢業(yè)后毫不猶豫地進了社工行業(yè)。

在劉潮銳看來,這種家庭慈善氛圍充滿了幸福感。他說:“我媽媽她有時候還會組織邊遠地區(qū)的扶貧活動,我們一家人參加,在幫助人的同時,就像一場家庭郊游一樣。”

孩子在公益服務(wù)中成長

如今,對很多慈善家庭來說,參與公益慈善活動已經(jīng)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駱蘋在本地媒體工作,同時也是一名“老廣”。她說,家里一直都有過年做善事的傳統(tǒng)。而隨著近年來廣州的慈善組織以及公益活動越來越多,他們也從簡單的過年捐贈延伸到參與到活動中去。

2012年,駱蘋一家人第一次全家一同參加志愿活動,為長者送飯。夏日的正午艷陽高照,駱蘋的兒子陳毅霖跟著媽媽,提著盒飯,走在鳳凰街的老街上。當(dāng)時,毅霖有點不太理解,不時發(fā)問:“到了沒……我也餓了。”

然而,當(dāng)走進一位殘障長者的家中,一位伯伯飛快接過飯盒,并表示感謝時,毅霖一下變得十分貼心。他心疼地說:“伯伯中午好,您是不是很餓?您快吃飯吧。”

駱蘋難忘那一場景,兒子陪著“伯伯”吃飯聊天,問他平時“有沒有去公園運動”“喜歡聽音樂嗎”“您愛跆拳道嗎”,接著就擺開架勢表演起來,看得“伯伯”直樂。那天,毅霖被問到當(dāng)時餓不餓時,他說:“伯伯等我們那么久,肯定要先服務(wù)好他,這是我的任務(wù)。”

后來,毅霖和駱蘋一同參加公益活動都會寫到日記中。住在逢源街的一位曾經(jīng)參加?xùn)|江縱隊的95歲老奶奶,長年堅持寫詩,精神矍鑠,毅霖暗下決定,要學(xué)習(xí)奶奶的堅毅品格;而金花街一位80歲的坐輪椅的老伯,雖然身殘,卻是一名象棋高手……毅霖忍不住感慨:“媽媽常說每個生命個體都有他的優(yōu)勢,我現(xiàn)在明白了。”

這幾年,駱蘋一家人常一同做空巢老人探訪,毅霖也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獲得廣州市銅牌義工和銀牌義工。有時,義工室沒有及時申報,毅霖也不在乎,相比于義工稱號,“我是去做善事,不是為了申報義工獎勵的”。他說:“爺爺奶奶需要我們陪伴、關(guān)心,我們要常去看看。”

三代行善成社區(qū)榜樣

在天河的羊城花園社區(qū),還有這樣一家子:爺爺是“50后”,爸爸是“80后”,女兒是“00后”,一門三代全是資深志愿者。

2008年,爸爸蔣盛開始在廣州從事音樂培訓(xùn)工作。在這個小區(qū)生活久了,他逐漸發(fā)現(xiàn),小區(qū)里有很多老年人“幾乎沒什么打發(fā)時間的消遣”。蔣盛突然生出了個念頭:“用音樂豐富鄰里街坊的生活。”2013年,蔣盛成為了一名專才社工,為社區(qū)葫蘆絲愛好者授課。幾年下來,不少學(xué)員都因為音樂結(jié)緣,豐富了業(yè)余生活,鄰里關(guān)系也變得融洽。

與此同時,蔣盛父親蔣建明從湖南株洲退休后,考慮到兒子、兒媳都在廣州工作,為了照顧年幼的孫女蔣司琪,便來到廣州和兒子同住。2015年左右,看到社區(qū)的義工隊伍經(jīng)常為社區(qū)及社會做有益的活動,他帶著孫女一齊加入了。

“我基本上是‘有求必應(yīng)’,如果能給社區(qū)做點好事,我自己也很開心。”蔣建明說,那時蔣司琪才6歲,“自己帶孫女,也希望孫女參與到這些有意義的事情中。”

于是,爺爺和孫女兩人在周末或假期便一起參加義工隊組織的義賣、義演和小區(qū)撿拾垃圾活動。蔣司琪還記得:“第一次做義工,爺爺沒說去哪做什么,到了才知道是當(dāng)志愿者,清理小區(qū)的白色垃圾,從早上9點清理到了12點。”

今年年初,天空飄著雨,街道濕冷,這一家人幫扶了一位露宿街頭的流浪者給他送去了物資,而像這樣的小片段還有很多。對于這些事,蔣司琪并不覺得無聊,雖然說不出這些事的作用來,但在這個義工大家庭里,和許多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一同義賣籌善款、表演節(jié)目傳遞歡樂、一起拾垃圾等等,都在盡心盡力地幫助他人,她覺得很溫暖。

這樣的祖孫三代讓街坊鄰里津津樂道,稱贊有加。更可喜的是,三代同堂義工的氛圍也逐漸從這一家之中傳遞開來。“以前做義工,可能一家子的就我們一家,不過現(xiàn)在,只要是節(jié)假日參加活動,總能看到和我一樣帶著孩子過來做好事的。”蔣建明說,“這種公益慈善氛圍越來越濃厚了,而孩子在做義工的同時,也有了互相交流的對象。”

(據(jù)《善城》)

■ 蘇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