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企業(yè)CSR > 研討震后心理創(chuàng)傷修復 橋愛基金會舉辦兒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論壇
研討震后心理創(chuàng)傷修復 橋愛基金會舉辦兒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論壇

2018-05-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徐輝

2018年5月10日,以汶川震后十年青少年心理援助與心理創(chuàng)傷研究及成果分享為主題的“兒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論壇”在四川綿陽舉行,該論壇由中科院心理所、中國心理學會聯(lián)合主辦,北京橋愛慈善基金會全程支持。

百余位專家、學者以及曾參與汶川震后援助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心理援助志愿者等出席論壇,并分享了中日兩國在震后災區(qū)學校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以及針對兒童青少年群體如何開展有效心理援助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論壇上,日本兵庫教育大學教授富永良喜分享了東日本大地震、熊本地震后在災區(qū)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據(jù)介紹,當時災區(qū)學齡前及小學階段的孩子中有25%都產(chǎn)生了創(chuàng)傷反應,孩子們甚至在聽到“海嘯”“地震”等詞語的時候都會非常恐懼。為此,災區(qū)學校迅速開展了震后心理課堂,通過孩子們熟知并且喜愛的哆啦A夢、熊本熊等卡通形象扮演,讓孩子們在情景中體驗幫助哆啦A夢克服害怕老鼠的心路歷程,藉此不斷撫慰孩子們的震后心理創(chuàng)傷,幫助孩子們逐漸擺脫災害所造成的心理恐懼。

以兒童視角開展學生震后心理援助,這一充滿人性關懷的救災理念同樣也在汶川震后心理援助中充分應用。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張雨青現(xiàn)場分享了“表達藝術治療在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中的應用”。汶川震后,孩子們尤其是5~12歲的兒童普遍出現(xiàn)了怕黑、做惡夢、粘人、退縮、不愿上學等退行性行為,這是該年齡段的典型應激反應。由于言語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兒童通常無法用語言有效表達自己的情緒,針對此,中科院心理所采用了間接的表達性藝術治療方式,如繪畫、游戲、舞蹈、主題活動等,來療愈兒童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效果非常顯著。

本次論壇上,北京林業(yè)大學副教授李明也分享了敘事理念在青少年心理援助中的應用。通過敘事療法,幫助孩子們重建因突發(fā)災難而打亂的生活,幫助孩子們找回人生的意義感,回歸日常生活。

作為本次論壇的支持單位,北京橋愛慈善基金會自2013年正式成立以來,始終根植心理健康領域。2017年9月,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北京橋愛慈善基金會聯(lián)合發(fā)起了全國性心理援助公益項目——心橋計劃,為中國女性、兒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務。針對兒童青少年群體,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北京橋愛慈善基金會、中科院心理所聯(lián)合基于兒童表達性藝術治療模式,全新開發(fā)了以電影為特色的兒童心理課堂教學模式與全套教材,并將于今年率先在國內(nèi)12所九年制義務學校進行落地服務,讓寓教于樂的電影心理課堂走進孩子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幫助他們合理調(diào)試情緒、疏解學習壓力、暢享快樂生活。

(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