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雪弢
原題:民政部發(fā)布《關于建立兒童福利領域慈善行為導向機制的意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兒童福利事業(yè)
為推動慈善事業(yè)更好地服務于困境兒童,充分發(fā)揮慈善資源在建設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方面的作用,民政部日前發(fā)布了《民政部關于建立兒童福利領域慈善行為導向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級民政部門要抓緊建立兒童福利領域慈善行為導向機制,更好地保障和服務廣大兒童。遵循三項原則
實現三個互補
根據《意見》,建立兒童福利領域慈善行為導向機制要遵循三項基本原則。
一是自覺自愿、注重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在兒童福利領域開展慈善活動,應以自覺自愿為前提,各級民政部門要在社會力量自愿參與、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加強相關引導和扶持。
二是明確主體、公平開放。凡是有愛心有條件的個人、慈善組織、企事業(yè)單位和其他機構,都可依法依規(guī)開展關愛兒童的慈善活動,反對以各種不正當理由搪塞和阻止社會力量提供正常的慈善幫扶。
三是統(tǒng)籌安排、科學調配。各級民政部門要充分考慮不同社會力量特別是不同慈善組織的特點和專長,結合兒童群體的多樣需求,統(tǒng)籌考慮捐助資金、物資和提供志愿服務等多種慈善形式,科學調配,形成社會力量參與兒童福利制度建設的最大合力。
同時,《意見》也指出了兒童福利領域慈善行為導向機制的戰(zhàn)略目標。
逐步實現對象互補。民政部門嚴格執(zhí)行已有的制度和政策,落實對制度覆蓋群體的保障,不斷拓展保障范圍。社會力量積極探索對未納入制度保障的困境兒童的救助和服務,為福利制度建設提供經驗參考和政策試點。
逐步實現項目互補。民政部門通過福利制度建立普惠型項目,解決各類困境兒童群體最具共性和普遍性的問題。社會力量以滿足多元化需求為目標,根據兒童的特點、處境等遴選保障對象,提供個性化、差異化、有針對性的救助和服務。
逐步實現方式互補。面對同一目標群體時,福利制度側重于經濟保障,社會力量在進行經濟援助的同時更加側重于提供服務。專業(yè)化的慈善組織有效參與福利制度的實施系統(tǒng)和監(jiān)管系統(tǒng)運行,幫助提高福利制度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福利制度的社會效用最大化。
六方面入手 逐步推進
《意見》明確了兒童福利領域慈善行為導向機制的主要任務,從六方面入手,逐步推進。
引導社會力量確定服務對象。在國家實施孤兒保障制度、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制度的基礎上,各級民政部門要引導社會力量特別是慈善組織,積極探索對事實無人撫養(yǎng)兒童、殘疾兒童、患大病重病兒童、患罕見病兒童、流浪兒童、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貧困家庭兒童的救助和服務。要全面掌握各類困境兒童群體的基本狀況,幫助各類慈善力量鎖定幫扶的目標群體及具體幫扶對象,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救助和重復救助。
指導社會力量界定工作內容。對于事實無人撫養(yǎng)兒童、殘疾兒童、患大病重病兒童、患罕見病兒童、流浪兒童、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貧困家庭兒童等群體,各級民政部門要指導各類社會力量兼顧經濟援助和服務支持,既幫助兒童解決基本生活方面的需求,也滿足兒童在教育、醫(yī)療、安全、心理健康、社會融入等方面的需要。對于孤兒、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等群體,民政部門要加強與專業(yè)性強的慈善組織合作,使其協(xié)助監(jiān)督基本生活費發(fā)放、醫(yī)療和教育方面優(yōu)惠待遇落實等政策的實施。有條件的地方,可借助社會力量共同探索兒童保護制度。
鼓勵社會力量從事醫(yī)療救助?,F階段各級民政部門要重點引導社會力量圍繞兒童大病醫(yī)療救助開展活動。鼓勵個人、企事業(yè)單位加大對兒童大病醫(yī)療救助的捐助力度。對于開展護理型、服務型項目的慈善組織,要協(xié)助其與醫(yī)療機構、兒童家庭或福利機構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合作。對于設立資助型項目的慈善組織,要指導其做好基本醫(yī)療保險、政府醫(yī)療救助與慈善救助間的銜接,通過規(guī)范化的項目運作,形成“醫(yī)療救治——基本醫(yī)療保險報銷——政府醫(yī)療救助——慈善組織救助”的良性流程。鼓勵按照《民政部關于加強醫(yī)療救助與慈善事業(yè)銜接的指導意見》的要求積極開展醫(yī)療救助和慈善事業(yè)銜接的試點。
協(xié)助社會力量爭取資源支持。各級民政部門要秉承兒童優(yōu)先原則,在引導社會捐贈、配置慈善資源時,向關愛兒童的慈善組織和慈善項目作出傾斜。要加大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力度,將一定比例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資金投向困境兒童的救助和服務、兒童大病醫(yī)療救助項目。鼓勵各級民政部門用好本級彩票公益金,設立示范性項目,發(fā)揮引領作用。要貫徹落實《民政部 全國工商聯(lián)關于鼓勵支持民營企業(yè)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yè)的意見》的要求,將優(yōu)秀的慈善組織、慈善項目及時推薦給各級工商聯(lián)組織和民營企業(yè)。
將有關工作經驗及時提升為政策法規(guī)。各級民政部門要打造“慈善探索、福利接棒”的工作機制,對于社會力量在服務兒童過程中形成的成功模式和有效經驗,要及時將之上升為政策或制度,為兒童提供更具持久性、穩(wěn)定性的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民政部門可與社會力量共同開展有益于兒童的福利政策和制度試點,支持社會力量在兒童福利領域發(fā)揮先行先試作用。
做好信息公開和宣傳表彰工作。各級民政部門要在尊重兒童及其監(jiān)護人意愿和隱私權的前提下,推動慈善組織及時披露有關工作和活動的信息。要定期評估相關慈善項目,著力宣傳管理規(guī)范、服務優(yōu)良、團隊專業(yè)、績效突出的慈善組織。對于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適當激勵和表彰。對在兒童福利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慈善組織和愛心人士,列為“中華慈善獎”評選表彰的候選對象。
信息共享 加強監(jiān)管
《意見》提出了建立兒童福利領域慈善行為導向機制的四方面工作要求。
定位明確。政府是保障兒童福利需求的責任主體,各類社會力量開展的活動是對政府工作的必要和有益補充。不得將民政部門必須履行的職能和任務轉嫁給慈善組織,不得用社會捐助或慈善組織對兒童的經濟援助,來沖抵孤兒基本生活費等財政支出。
有效對接。各級民政部門要從供需兩方面著手推動相關信息的無縫對接。在需求方面,要充分利用全國兒童福利信息管理系統(tǒng),通過與學校、醫(yī)院等部門的聯(lián)動,建立各類困境兒童的檔案。在供給方面,要借助中國慈善信息平臺、《慈典——慈善救助信息實用手冊》等渠道,掌握本地兒童福利領域慈善組織和慈善項目的情況。要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慈善信息的共享。
精細化指導。民政部將組織有關學術機構和慈善組織,根據不同困境兒童群體的特點,編寫社會力量參與兒童福利的工作指導手冊。鼓勵各地民政部門結合當地實際,編寫更為具體的工作指南。鼓勵慈善組織間相互進行技能培訓和經驗分享。對于各類社會力量在服務兒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反映的問題,各級民政部門要認真對待、及時解決。
加強監(jiān)管。各級民政部門要在支持社會力量關愛兒童、服務兒童的同時,加強對相關慈善活動、慈善行為的監(jiān)督和管理。要把好社會力量進入兒童福利領域的入口關,確保其發(fā)揮積極作用,嚴格防范借兒童慈善活動非法牟利或從事違法活動。(本報記者 張雪弢)
相關鏈接
“這是一件很好的事,能感受到政府比過往更認同民間組織的工作。但通篇看下來,流動兒童都沒有出現,這是一個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而且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問題是綁定在一起的。當流動兒童到了城市后無法適應生活,家長又把孩子送回去,才出現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問題解決得越好,留守兒童便越少。”
本報2013年9月3日就社會組織對《意見》征求意見稿的反應進行了專題報道
回訪:政策制定過程越來越開放
2013年8月,民政部曾就《關于建立兒童福利領域慈善行為導向機制的意見》發(fā)布“征求意見稿”。彼時,《公益時報》記者采訪了新公民計劃總干事藺兆星,他坦陳了自己的看法:“這是一件很好的事,能感受到政府比過往更認同民間組織的工作。但通篇看下來,流動兒童都沒有出現,這是一個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而且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問題是綁定在一起的。當流動兒童到了城市后無法適應生活,家長又把孩子送回去,才出現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問題解決得越好,留守兒童便越少。”
與藺兆星有相同想法的還有四環(huán)游戲小組的馬楠老師,她所在的組織正是為北京四環(huán)市場流動兒童提供學前教育的民間組織,除了希望將流動兒童群體納入該意見中,馬楠認為這一機制的形成也是對民間力量的一種鼓勵。
時隔五個多月,《意見》正式下發(fā),流動兒童群體被納入《意見》內容。知道這個消息后,藺兆星非常高興,他說:“這說明政府在開放性上,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能夠聽取各方意見,這是一個很好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