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公益資訊 > 鄭觀應、謝己原的教育慈善: 從工藝善堂到工科高等教育
鄭觀應、謝己原的教育慈善: 從工藝善堂到工科高等教育

2019-07-2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陳曉平

工業(yè)與工業(yè)化在鄭觀應的思想中占據主要地位,其所著《盛世危言》提出的一系列富國強民方略中,首當其沖為工業(yè)化


■ 陳曉平

鄭觀應是晚清著名的維新思想家。他對當時貧民子弟多而人才少的情況有著深入認識與深切同情,其在名著《盛世危言》中提出:提議普遍設立工藝廠,招收貧民子弟,讓他們學會專門技能。

此前,政府所辦的慈善機構只是收養(yǎng)少量鰥寡廢疾乞丐流民,未能在教育方面下功夫。鄭觀應的倡議,代表著慈善思想開始向“教養(yǎng)并重”轉變,從消極的收養(yǎng)變成積極的培養(yǎng),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以增強慈善機構造血功能。

同時期,從新加坡歸國的華僑謝己原,受鄭觀應慈善思想的啟發(fā),在廣州河南(今海珠區(qū))創(chuàng)辦工藝善堂。隨后,鄭觀應創(chuàng)辦廣東工藝院,該工藝院是在工藝善堂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

以前人們習慣把鄭觀應歸類到“改良思想家”,把同盟會骨干謝己原歸屬于“民主革命家”行列,似乎兩者之間有著“楚河漢界”,事實卻并非如此。

在改善貧民生存條件、用教育改善貧民謀生能力方面,兩人的思路高度一致。收容貧民、增加就業(yè)、發(fā)展職業(yè)技術教育、推動經濟發(fā)展,都是他們共同關注并著力推動的事業(yè)。從工藝善堂、工藝院、工藝局,從慈善工藝教育一步步升格到工科高等教育,這一漸進發(fā)展進程,充分體現了近代廣東慈善家、教育家的務實精神。

謝己原:在廣州創(chuàng)辦工藝善堂

1904年9月,從新加坡歸國的華僑謝己原,受同時期鄭觀應慈善思想的啟發(fā),在廣州河南(今海珠區(qū))創(chuàng)辦工藝善堂,并將辦事處設在市區(qū)最繁華的長堤。

謝己原,廣東番禺人,曾任基督教會牧師,1906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旅居新加坡期間,他還參加了華人戒煙所的工作。辛亥革命后,謝己原被廣東省臨時參議會選舉為副議長。1914年,謝己原受孫中山派遣,擔任中華革命黨檀香山支部長、檀香山籌餉局局長,積極奔走,為民主革命籌集資金。1921年,他在順德縣長任上創(chuàng)辦順德縣紅十字會,1925年到舊金山擔任協和中學校長,專心從事華僑教育事業(yè)。

謝己原1904年創(chuàng)辦的工藝善堂,以玻瑙、衫襪、玻璃燈筒、火柴為主要產品,總共擬招收貧民1000人。他認為,工藝善堂所招收的工人,在學會專門技術之后,可以再向其他人傳授,減少游手好閑的人數,整個社會將獲益不少。

當時民間照明主要用煤油燈,玻璃燈筒為必用配件,用來防風,家家戶戶都需要幾個,銷量極大。謝己源擬定計劃,仿制美國最新式燈筒,用料節(jié)省,亮度更高。市面上原來的燈筒,每個售價達2毫(20分),但仿制新式燈筒,售價可低至1分多。

善堂另一個主要產品是火柴。據謝己原調查,1903年從日本進口的火柴貨值達到300多萬,若善堂火柴廠自行制造,售價低于日本,可大大減少進口;火柴廠的設立,可解決約300個貧民就業(yè)問題。

謝己原不僅是慈善家,還是個天才演說家。為給善堂籌集資金,他風塵仆仆,前往省內各地勸募。在他勸募之下,佛山萬善堂、順德濟生社都欣然樂助,并請謝己原在所在機構發(fā)表演講。謝己原在演說中闡述振興工藝的社會經濟意義,并建議佛山、順德兩家機構設立閱書報處,供公眾免費閱覽,以開通民智。

為學習先進經驗,物色更有競爭力的產品,謝己源于1906年前往南洋各國考察學習,也就在此時加入了同盟會。他學到了制造皮鞋、草帽的工藝,回國后即招股開辦,用進口替代方法,減少外貿逆差。工藝善堂的慈善思路十分清晰,即把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生產實踐直接結合起來,用企業(yè)化經營方式,形成慈善機構的自我造血功能。

鄭觀應:投身慈善,創(chuàng)辦廣東工藝院

鄭觀應(1842-1922),廣東香山人,早年在上海當買辦,后來得到李鴻章、盛宣懷賞識,長期負責輪船招商局。在長期經營活動中,鄭觀應對舊中國各方面的落后有著清醒認識,撰寫《盛世危言》等著作,呼吁改良社會,并積極投身慈善事業(yè)。

1904年春,鄭觀應回到廣州,擔任粵漢鐵路購地公司負責人,參與創(chuàng)辦廣州商務總會并擔任協理。他提出:“采用西法,收養(yǎng)貧民,延請教習授以實學,舉凡織纴、制造、機器、電化之法,皆因材而教育之,不及十年,共商進步,非特盜賊可免,抑且乞丐可無矣。”

鄭觀應與政府、商界關系密切。1905年底,他說服商務總會同仁,創(chuàng)辦廣東工藝院。鄭觀應起草了《勸辦廣東上下工藝院集股公啟》,提議集股一百萬元,面向廣東殷商及海外華僑招股。

工藝院分上下兩院,上院制造上等貨品,下院制造普通貨品;凡屬身家清白、業(yè)無所歸的青少年,只要有切實保人,經面試后,即可入院充當學徒;貧窮幼童愿意習藝的,由院方發(fā)給衣服鞋襪等,入院學習;工藝院產品,由于具有慈善性質,擬請政府批準,給予10年免出口稅優(yōu)惠。

鄭觀應除在本省集股外,還分別致電新加坡同濟醫(yī)院、舊金山中華會館、檀香山中華會館等華僑同鄉(xiāng)公益組織,請華僑踴躍入股。

接著,鄭觀應向兩廣總督申請,將西村增步離明觀劃給工藝院使用。兩廣總督岑春煊接到計劃之后欣然批準,說:該紳商等集股創(chuàng)設廣東上下工藝院,對于維持商務大有裨益。鄭觀應所呈遞的報告、章程即行批準,同意撥地,并請布政司衙門會同商務局遵照執(zhí)行。

鄭觀應創(chuàng)辦的廣東工藝院,是在工藝善堂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更加側重改良產品,并賦予其振興傳統(tǒng)工藝的任務,包括延攬廣繡藝人傳授技藝,增加出口。工藝院把解決貧民生計、職業(yè)技術教育、振興本國工業(yè)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屬于比較重要的慈善創(chuàng)新。

1910年,官辦的廣東工藝局整體遷入原工藝院,開設染織廠,招收15-22歲青少年,伙食、住宿、書籍、紙筆、制服等均由局方免費提供,畢業(yè)后在局內服務兩年。1911年,為提高生產效率,從美國進口腳踏鐵質織機一百架,以取代傳統(tǒng)的木質織機。到1913年,工藝局已經實現了可觀的盈利。

1919年,工藝局創(chuàng)辦屬于正規(guī)職業(yè)教育體系的第一甲種工藝學校(后改名廣東第一甲種工業(yè)專門學校,簡稱“甲工”),分機械、化學、染織、美術四科,第一屆招收公費生240人。任教的教師,基本是從日本、歐美歸國的人。學生用三分之一時間學習學科(書本)知識,三分之二時間上崗實習,畢業(yè)后很受企業(yè)歡迎。

1921年,廣東省長陳炯明將工藝局歸并于工業(yè)學校。1925年,該校升格為廣東省立工業(yè)??茖W校,及后再改組為勷勤大學工學院,進入高等工科院校行列。

(據《善城》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