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人物自述 > 麥查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為了付出愛
麥查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為了付出愛

2017-11-2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于俊如


麥查理73歲生日時拍的照片

  香港媒體對麥查理的報道

他終身未娶,卻給100多名孩子當?shù)?,被稱為“街頭兒童之父”;

他為750多名背井離鄉(xiāng)的菲籍姊妹提供交流場地,更資助16名未婚先孕的姊妹返回故鄉(xiāng);

他80歲高齡,依然奔走在戒毒一線,服事過500多位吸毒者,逾百位脫離毒海。

他就是麥查理(Charles Mcknelly),1937年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是一位牧師。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多奇跡,也正因此,他把終身事業(yè)都定格在服務他人;也因為童年的經(jīng)歷,讓他對街頭兒童和吸毒人員格外愛護與寬容。

為了表彰他投入香港社會關懷事業(yè)的卓越貢獻,2013年,香港政府為他頒發(fā)了榮譽勛章。2016年,在港澳臺灣慈善基金會舉辦的第11屆2016愛心獎評選活動中,他通過自己養(yǎng)育過的街童推薦獲得了愛心獎,使他的愛心事跡再次引起公眾關注。

街頭兒童之父

1961到1980年間,麥查理在香港做了20多年“街頭兒童之父”。

他說自己以前也是一位無家可歸的街童:“小時候父親酗酒和吸毒,經(jīng)常打母親,5歲那年,更卷走家中一切與另一個女人離家出走。母親上班時,我寄人籬下,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直到12歲那年,母親改嫁,我終于有個家。但母親生下弟弟后,我覺得繼父愛他多于關心我。所以當我1960年來香港時,對無家可歸的街童深表同情。那時有5萬人由廣州南下香港,當中一半人年齡在21歲以下。大部分人睡在街上,因此我很想幫這些人。”

想到了就做,麥查理說:“來港不久我在香港大學謀了一份英文教職,然后每天夜晚上街,去找無家可歸的兒童。例如在深水埗區(qū),我找到名只穿一件成人上衣及短褲的10歲街童,他當時發(fā)高燒,病得很嚴重,躺在太子警署附近,21個人圍著他看,卻沒人施予援手。我抱起他,去太子警署報警,說他是失蹤兒童,然后帶他回家,找醫(yī)生替他看病。香港警察都認識我,找到孤兒或街童就往我那兒送。”

他曾一度被港九報刊贊譽為“街頭兒童之父”。麥查理常表述他一生中最動人的感受,莫過于當初特蕾莎修女對他的當面鼓勵和淳淳教導,奠定他一生無私奉獻的愛心。

1969年,在參觀特蕾莎修女創(chuàng)辦的孤兒院后,他又仔細聆聽了特蕾莎修女關于她如何以愛心去服務印度弱勢社群的分享。一系列活生生的言行,對他震動很大,由此提升思想境界,爾后也一直以特蕾莎修女為楷模,全面去接納關顧被社會遺棄的低下層群體。

“1972年,我在香港西貢區(qū)得到一塊土地的使用權,上面有一間舊房子,用來籌建孤兒院,那時我在觀塘區(qū)有間房子,賣掉約值10萬港元,全部錢用來重新裝修西貢孤兒院。另外,我需要在孤兒院建一間廚房,一間洗衣房,缺7.7萬港元。然后有個我并不認識的老人家來到我家,放下盛有7.7萬港元現(xiàn)金的紙袋就走了。”麥查理回憶說。

20年間,麥查理成了130個無家可歸孩子的父親,他一個個收留他們,把他們帶回家,養(yǎng)育他們。有一個孩子從8歲養(yǎng)到了22歲;有些年紀大一點的,住在家中兩三年就出去做事了。當時,麥查理在香港大學教英文的所有收入幾乎都花在房子租金和養(yǎng)育這些孩子身上。

人生中的那些“奇跡”

自西貢區(qū)兩層樓的孤兒院建立后,陸續(xù)接收一些少年兒童,鑒于外界甚少資助,欠缺固定資源,財政常陷入窘境,最終無法維持下去而解散。1980年,麥查理離開孤兒院,下海做生意。

麥查理解釋說:“我覺得浪費了不少時間,因為當年有工作人員不誠實,所以我覺得做下去沒意思,故離開教會9年。那是1980至1988年,有些工作人員很自私,又諸多批評,令我失去信心,所以選擇離開。真希望當時的我可以克服困難,不要那么沮喪。”

1990年,麥查理心臟病發(fā)作,病得很嚴重,但后來竟然痊愈了!所以麥查理想回到牧師這個崗位上去,不忘初心,做1960年來香港時做的事情。

正籌劃之時,教區(qū)給了麥查理一間大窩口的荒廢教堂,但麥查理表示:“這是另一個奇跡。”從那開始,他在女傭的幫助下開始收留被雇主虐待的菲律賓女傭,同時輔導吸毒者,一直延續(xù)至今。

在麥查理的記憶里,有一件他認為很神奇的事,經(jīng)常對人說起:“有一個星期天的早上,我用小貨車接14名兒童去教堂,途經(jīng)西貢區(qū)的白沙灣,當時車速每小時25公里,其間有一位四歲男孩跑到我車前,我剎車不及撞上他,他躺在地上口部流血,動也不動,我以為他快死了,趕緊祈禱,祈求上天救他。到醫(yī)院時,他醒過來了,并由緊急病房轉去普通病房,慢慢康復。我相信,由西貢去醫(yī)院的路上,他已開始康復。”

在麥查理的人生經(jīng)歷中,他有幸與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見面,談了香港的教育問題;遇到了影響一生的人特蕾莎修女,指引著他以后的人生之路;見到了美國的知名基督教福音布道家葛培理牧師。“這些實在是我的榮幸,是我人生的奇跡。”麥查理高興地說。

幫助戒毒人員成為畢生事業(yè)

1990年,一位癮君子,忽然前來求助,這一舉動頓使麥查理陷入深思。他父親生前因吸毒導致妻離子散的結局,弟弟也吸毒喝酒及濫藥長達20年。一種特殊的憐愛之心,使他深刻感受到,應對這些被社會遺棄的人們伸出援手,盡力予以幫助。

在市中心這類有太多誘惑的地方,沒辦法令吸毒者遠離毒品,甚至完全戒掉毒癮。“我希望擁有一個地方,可以讓吸毒者住下來戒療。”麥查理表示。

“后來香港電臺電視部幫我拍了一部紀錄片,教會的同工看過該片,表示可給我一個已5年沒人住的地方,讓我辦福音戒毒中心。這個地方有一座教堂、一個餐廳、一個活動室、一個辦公室、兩間宿舍、三間職員室。當我看到這個地方,開心地坐在那里哭起來。因為我等了整整9年,奇跡終于再次降臨。”

1999年,麥查理擇址在小欖山上的祈禱山,籌辦了一所非牟利的榮頌團契福音戒毒中心。該所的宗旨是:通過宗教信仰和提供藥物幫助濫藥者,名額30人,康復計劃需時12個月,另6個月善后服務。

麥查理指出:“在福音戒毒中心,我們會教戒毒者基督教義,因為該教以愛心為先,譬如說吸毒會摧毀愛,除非他愛自己,愛他人,否則沒法完全戒毒。”

“那些吸毒者口口相傳,我們有個福音戒毒中心,那時天天都接到查詢電話,希望中心可接收他們、幫他們遠離毒海,然而,因名額有限,我們預備了一份等待入中心的名單,有些人未等到戒毒位子,沒進來中心已死在外面。”麥查理表示。

“過去20年,我們幫助了500位吸毒者,很多人已戒毒并結婚生子。當中也有一些再次吸毒,并有21位因此死亡。我們深感哀痛,因為戒毒期間大家已建立深厚感情,要參加這些年輕人的葬禮令人很傷心。”麥查理談及此,很是傷感。

戒毒路并非一帆風順

麥查理曾被康復的一位癮君子拍著肚皮嘲笑太肥,卻依然能笑著拍打回去調侃,“你也沒好到哪里去。”麥查理與他們情同父子,又如同朋友,發(fā)小。有時麥查理明知吸毒的人騙他,依然會愛騙他的人。

“過去20年,我家中也收留了多位吸毒者,他們偷我的東西,還在背后講我壞話,有個年輕人就睡在雙格床的上格,他由床上看下來,就能看到我在下格床打開保險箱,他記住了密碼,偷去箱內的1500港元。我由9歲收留他至今,現(xiàn)已29歲,目前完全戒除了毒癮。”麥查理重申,“雖然我遭到不好的對待,但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還是要幫他們。如果連我也棄他們于不顧,他們就不會有任何希望。雖有人一再走回去吸毒,但我們仍然給他們機會重新來過。”

在這機構成立伊始,完全依賴外界不定期資肋,常使財政陷入困境,他有次為了一筆一萬多元的水電費,竟然焦慮到老淚縱橫。特區(qū)政府直至近年來才每年資助150萬港元,每月平均12萬多,但隨著生活指數(shù)日益高漲,倘有意外支出,實難招架之虞,有時仍需依靠他97歲老母親的長期奉獻支持他的事工。

“我們非常感謝香港政府社會福會署的財政支持,過去20年來支持吸毒者戒除毒癮,我的姨媽和媽媽也由1999年起贊助我至少100萬港元,她們都有一點錢。”麥查理談到這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談到機構管理時,麥查理說到:“以前我?guī)徒滞瘯r,有海外來的義工和兩位香港本地工作人員幫忙,但是我發(fā)現(xiàn)海外的義工幫不上忙,因為不懂廣東話,他們也不適應香港的生活。所以,在戒毒中心,我開始訓練康復者,由康復者擔任工作人員,重過新生之余也可幫忙。”

麥查理的希望

麥查理說:“香港政府社會福利署的人員告訴我們,如果這個地方繼續(xù)用作福音戒毒,需要重新粉飾一下。我們取得1400萬港元抵押,現(xiàn)正重新裝修此地。2018年會完成,并有新建筑物落成。”

對于未來,麥查理表示:“我希望可在2018年7月重開香港福音戒毒中心,經(jīng)過重新裝修,員工素質也提升,并取得牌照,成為香港最好的福音戒毒中心之一。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活到90歲,替更多香港癮君子戒除毒癮,重獲新生。”

經(jīng)過這些年的歷練,麥查理覺得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活著,就是為了付出愛,學習如何去愛。因為您的付出會有回報。你付出愛會獲得愛;如果你憐憫他人,他人也會憐憫你;你付出耐性,他人也會耐心對你。

麥查理強調:“我希望全社會的人也能學習做一點善事,我作為一個榜樣,希望他們也能少一點物質的享受、少一點私心,伸出援手,幫助那些有需要或受傷害的人。”

(于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