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人物自述 > 呂靜蓮:推動青年為公共利益改良思索并行動
呂靜蓮:推動青年為公共利益改良思索并行動

2016-09-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璇


 廣東省與人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呂靜蓮


 7月29日,與人支持發(fā)起的海外志愿者文化沙龍

在基金會支持的公益項目中,著眼于青年公益人的并不少,但專門聚焦青年公益的基金會卻極少。廣東省與人公益基金會便是這樣一家“極少”的基金會。

“秉持‘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價值觀,聚焦青年公益的資助型基金會”是與人對自己的定位。

“通過支持由平均年齡28周歲以下的青年團隊執(zhí)行的公益項目,以及對青年公益進行孵化的項目,寄望推動青年為公共利益的改良思索并付諸行動,使之成為公益的中堅力量,令公益理念融入青年血脈,貫穿終生”是與人的工作方向。

那么,青年為何成為基金會專注的目標,基金會又具體開展了哪些工作呢?

近日,《公益時報》記者采訪了廣東省與人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呂靜蓮,請她談一談與人基金會以青年公益為核心的心得,與人基金會為了這樣的群體都面臨怎樣的困難,做了哪些準備。

資助28周歲以下青年公益團隊

《公益時報》:基金會的受益群體主要是以28周歲以下的青年為主,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呂靜蓮:這個跟基金會本身的性質相關——一家非公募基金會。當時考慮這個群體有兩個原因:第一,這個群體本身代表著公益行業(yè)的希望;第二,這個群體支持的人相對較少。

《公益時報》:青年團隊的公益項目可操作性如何?

呂靜蓮:他們相對來講可塑造性比較高,但團隊能力有限,所以對于整個效果的展示,不是特別明顯。對于很多大型或者公募基金會而言,出于對資助效能的考慮,資助這類群體的公益項目還是很少的。作為一家非公募基金會,出資人能夠充分理解對青年孵化和教育對公益未來的作用和意義。據(jù)了解,至少當時成立我們是第一家,現(xiàn)在可能也是唯一一家,100%以青年公益資助孵化為主要業(yè)務的基金會。

《公益時報》:青少年做執(zhí)行團隊可能欠缺經(jīng)驗,或面臨諸多困難。基金會如何提高他們的能力?

呂靜蓮:我們不是幫扶青少年,而是做以青年人為執(zhí)行團隊的項目,在各種領域做資助和孵化。

我們不應該小看青年人的能力?,F(xiàn)在有的青年人非常有沖勁,也非常有自己的見解。在很多領域,十幾二十來歲創(chuàng)業(yè)并且很成功的青年大有人在。

申請我們項目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和規(guī)范流程。首先,他們在跟基金會做申報過程中已經(jīng)對能力做了較好的鍛煉。有些人對于項目本身的風險、可執(zhí)行度、可復制性,已經(jīng)有了比較好的認知。預算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合理的,這種就可以充分知道他有相應的能力來做項目。我們的公益項目會指導青少年逐漸把這些相應的東西一條一條改到他們已經(jīng)進行深入思考的地步為止,預算也會做進一步的細化。

在新項目前期對他們做指導性工作,在后期項目執(zhí)行中,他們有問題可以隨時跟我們溝通,項目結束后對財務的處理,我們可以直接對他們的這個操作過程當中的公開透明性有一定的幫助。

《公益時報》:年輕人做公益,或多或少家長干預的因素比較多。如果畢業(yè)后做公益的話,有可能面臨低薪水等其他問題。面對這種情況,你這邊如何應對?

呂靜蓮:我們并不是說一定要求,特別是拿了資助的,可能通過我們資助進行能力成長的青年人一定要全職做公益。我覺得最初給他們埋下公益的種子非常重要,我們期望的事情是假使你不是畢業(yè)之后全職做公益,那么有些時間就做義工或相關的事情。

基金會現(xiàn)在就有很多智慧義工(頭腦志愿者),他們本身都是企業(yè)管理層以上的人,可能沒有太多的生活壓力,他們回過來反哺公益團隊,幫助青年人做項目整改,做更進一步的指導性工作。

公益組織不僅要盡力提高薪酬,未來也要提高對于全職同事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只有在這兩方面同時有所改進,這個圈子才能進入良性的循環(huán)。

從資金支持到機構孵化

《公益時報》:基金會成立三年以來,資助的項目是怎樣的?

呂靜蓮:2013年和2014年支持了比較多的中型項目,雖然是28歲以下的青年人,但是很多是注冊過機構的,我們給予的最大金額會達到40萬。中型項目也會給5萬~10萬,有很多是20萬,從2014年開始我們會開始逐漸增加小型項目的數(shù)量。很小的項目一兩千塊的也有,稍微大點的項目,一兩萬、兩三萬,三五萬的也有。

2015年絕大多數(shù)的項目已經(jīng)完成了,絕大多數(shù)的中型項目已經(jīng)完成了三年的陪伴期,大多數(shù)人員超齡,不再符合資助的范圍。如果項目特別好,幾乎有80%~100%的資金都是我們資助的,后來他們已經(jīng)找到更專業(yè)的或者更大型的基金會資助。

《公益時報》:基金會除了做一些青年公益項目,還會做一些孵化,為什么?

呂靜蓮:我覺得他們能力比較弱?;饡M的項目數(shù)量極多,也不可能說有這么多時間和精力,把一年這么多項目全部非常非常詳細地跟進,因此一定需要一個機構的適當成長。

這種孵化包括我們內部會給他們做各種各樣的指導,比如項目整改、項目報告、項目審批的各種溝通。另外一方面也會自己搞一些相應的項目,幫助他們成長,同時我們還會做一些項目,送他們到外部進行培訓。只有這樣情況下他們才會越做越好,不然老是做同樣事情不利于他們成長,這也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我們希望他們越做越好,肯定要做大量的孵化工作。

《公益時報》:和三年前相比,你覺得整個從事公益的群體有怎樣的變化?

呂靜蓮:參與公益的人群越來越多樣化,這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第一個層面參與的人群年齡越來越小。以前大多數(shù)參與的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從去年開始就有很多中學生來申請項目,雖然量不是很多。人群的年輕化跟我們期待的趨勢是比較接近的,我們希望能夠像美國那樣,把公益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個層面我覺得青年人從事公益項目類型越來越豐富。原先特別關心那些所謂的可持續(xù)性創(chuàng)新公益,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公益的項目越來越多,覆蓋的人群和參與的人群越來越多。

更多服務:評獎、商標注冊、設計

《公益時報》:慈展會在月底就要開展,你有什么樣的計劃?

呂靜蓮:今年我們做一個特別獎,就是征集全國范圍內創(chuàng)新性的青年人公益項目,大概19萬左右的額度,其中有12萬左右都是可以給到大概15個項目。

前兩年我們帶了30多人的團隊參加慈展會。因為他們沒有注冊不能參展,我們就以我們的身份參展,把他們的有些公益產品在我們的展位上進行售賣,或者就像大使團帶一些青年人慈展會現(xiàn)場了解一些青年人相關的項目。

今年我們最主要的核心就在跟慈展會合作的青年特別獎項上,除此以外也會延續(xù)之前提到的,我們特別想借慈展會這個平臺讓更多對公益感興趣的年輕人更進一步地了解公益,我們還會做類似于像我們自己的禮儀大使或者記者團這樣的概念,讓很多青年人參觀,讓他們感受這樣的東西,把相關的一些東西集結成集,感染到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了解公益項目的發(fā)展狀況。

《公益時報》:如何看待公益捐贈商標的事情?

呂靜蓮:我們特別想推動公益圈進行創(chuàng)新,這個項目之所以相對來說有一點突破,是因為我們覺得這個項目特別有意義。

首先,公益圈商標注冊太落后了。我個人覺得100家機構里至少有99家完全沒有考慮過自己要注冊商標。所以我們要推動他們提高自己這方面的意識。

其次,在咨詢了相關專業(yè)機構以后,他們向我們提出了商標捐贈的概念。因為我們知道有很多公益機構做了幾年做不下去了,它們之前的注冊商標就面臨流失的可能。所以能不能通過我們這樣的基金會以及專業(yè)的法律機構,為這些做不下去的公益機構提供商標捐贈的服務,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思路。

我覺得像勢成這樣的公司也特別不容易。他們作為一家商業(yè)公司,卻關注到公益圈的商標注冊,也愿意以比較優(yōu)惠的價格,為公益圈提供各種各樣的咨詢和服務。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夠共同推動,效果可能真的特別好。

而且我們還很想做各種類似的事情,我覺得公益圈設計也很缺乏,我們現(xiàn)在也很想招設計的人,做成一個項目,他不僅可以幫我們自己本身做設計,也可以幫我們底下的那些小型團隊,或者其他的草根機構申請,也可以由他們做一些相應的設計。不至于像以前,公益機構的設計都是單調的,今天找你幫個忙,明天再換一個人,我們特別希望做這種對整個公益圈有比較大的改變的事情。

■ 本報記者 張璇